「盲人摸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一位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說「這是一把厚重的大扇子」;另一名摸到象尾巴的盲人這麼形容「明明是一條粗繩子」;又有一位盲人摸的是象肚子,說「才不是呢!大象明明是一堵牆壁」;摸到象腿的盲人則這麼說「你們說的都不對!大象是一根肉做的柱子」。
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但我們明眼人都知道他們之中沒有人說謊,只是各自摸的是大象不同部位而已。
類似的故事被許多宗教引用來教誨信眾,版本各有不同,至今源頭已經難以考證。它通常被用來訓戒人們不要以偏概全,要多聽取其他人的觀察和意見,好理解事物的全貌。
或者是,要尊重跟自己不同觀點的人,因為他們看到的也是事實,是「與自己不同角度的事實」。
這些解釋有一個共同點:都帶出了「視角」這個概念。
視角,就是觀察同一個事物的不同位置和角度。同樣的事實,在不同的視角看下來,呈現著不同面貌。
幾年前,網路曾經瘋傳過以下這一張照片。許多看到的人嚇了一跳:「母獅子竟然把小獅子吃掉了!」
俗話不是說「虎毒不食子」嗎?那爲什麼獅子就會吃牠的小孩呢?這也明顯違反了哺乳類動物哺育後代的天性。
但其實,那只是整個系列照片的其中一張而已。如果我們看的是另一張從別的角度所拍的照片,就會知道真相是怎麼回事。原來那隻母獅只是把小獅子銜在口中,要把牠移動到別處而已。
那些照片,其實都是一名攝影師刻意流傳出去的社會實驗,他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我們對於事實的詮釋有多麼容易被誤導。
當我們選定了一個視角來看事情,就註定了背負著一個宿命:「另一個面向的事實,我們看不到」。
攝影機,是用來理解「視角」這個概念的最好的比喻。
每個人都看過電影、電視、或網路影片,就算沒有親自拍攝影片的經驗,但也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到視角的選擇與轉換,會把鏡頭前的景像呈現出什麼樣的風貌,也大致可以理解掌鏡者想傳達的意念。
想像一位記錄片導演,他手持廣角鏡頭,坐在直升機上從高空向下拍攝廣闊的非洲大草原,拍出一片無邊無際的綠意盎然,遠處的水牛與羚羊正在悠閒漫步,微風靜靜地吹拂著森林,河流澎湃地流動。
當觀眾看到這部分時,同樣也可以把那一切盡收眼底,感受得到導演當時所見到的整片壯碩與豐盈。
隨後,導演下了直升機,使用特寫鏡頭聚焦在草原上其中一隻羚羊身上時,近距離拍攝牠濃密又細緻的毛皮、與清澈的眼神。
此刻,背景那片廣闊的草原和水牛群都已消失在畫面外,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這頭羚羊身上,看見了個體生命的獨特與細膩。
視角的轉換,就是為了在不同的目的之下,將事物呈現出不同的角度和深度。
在寫作或拍影片時,常用的「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視角是相當核心的敘事概念。兩種視角在思考與傳達敘事的方式有所區別,給與觀眾或讀者的感受也不儘相同。
第一人稱視角,就像是變成了故事裡的當事人,用他或她本人的角度來觀察並描述事物,感受而且思考世界。這種方式能讓讀者或觀眾更融入到故事所描繪的世界之中,更能夠與劇中的角色產生共鳴。
日本文豪村上春樹有一部燴炙人口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全書就是以主角的第一人稱視角所寫成。在此摘錄其中一段:
我在怎麼也睡不著的夜裏想起直子(*)的各種姿勢。不可能不想起來。因為在我心中實在積存了太多關於直子的回憶,而這些回憶正一一想撬開任何一點點的縫隙往外鑽出來。我實在無法壓制阻止這些的奔騰而出。
*(註:作品中一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名字)
當我們閱讀這一段的時候,彷彿都能同理主角當時內心裡的掙扎,也幾乎能切身感受到那份令人痛徹心扉的頭痛欲裂。
而第三人稱視角,則是從旁觀的角度述說故事,就像是有一位劇中人物們看不到的攝影師,在一旁把他們所有的行動、話語、情緒,都記錄下來給觀眾看。
當我們閱讀或觀看由第三人稱視角所創作出來的作品時,就像是變成了導演或攝影師,在旁透過鏡頭來觀看著劇中人物演出這段故事。
這種視角讓我們可以保持抽離感和客觀性,從外部觀察和評論故事中的情境與角色的言行。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用第三人稱改寫剛才所摘錄的那段《挪威的森林》的話:
這個男人,在他輾轉難眠的夜裡,想起直子的各種姿勢。他無法控制這樣的想法,因為他的心中積存了太多關於直子的回憶。而這些像是具有生命般的回憶,不斷地蠢動,衝撞著男子的頭殼。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小小縫隙也好,只要撬得開來,這些回憶就會奔騰而出。這名男子再怎麼掙扎,也無法壓抑往它們。
這樣閱讀下來,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得到那名男子的痛苦與掙扎,只是沒有第一人稱時那樣地強烈與直接。這就像是站在旁邊看著別人痛苦,而不是自己變成別人。
值得注意的是,視角並不只限於「人」。非人類或甚至非生物,也可以成為敘述故事的視角。
我們來做個實驗,用「那些記憶」為主角,並且用第一人稱再試著改寫那一小段摘錄:
在那名男人輾轉難眠的夜裡,我們正不斷敲打、衝撞著男人的頭殼。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小小縫隙也好,只要撬得開,我們就要奔騰而出。那名男子死命地想把我們壓抑回去,因為他不願回想起刻劃在我們身體裡的、那個女人當時的各種姿勢……但他徒勞無功。
跟前兩段比起來,是不是感受到了另一股相當新奇的韻味?
在電影或小說中,我們常常可以體會到這兩種不同的視角。第一人稱讓觀眾仿佛親身置身於情節之中,就像是透過自己的眼睛去細致地感受和觀察故事裡的世界;而第三人稱則讓我們可以從旁觀的角度,來理解和解讀故事中的每一個場景和人物。
有一句名言是這麼說的「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不朽的文學鉅作,它就客觀地在那裡、千古不變。
但是人是主觀的,而且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主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經歷、與三觀,哈姆雷特在他們各自的眼中,看的是不同樣貌。就等於從不同的視角看同一部作品一樣。
這句話是想告訴我們,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視角可以來觀察世界。每個視角看出來的世界,是不同樣貌。
甚至,視角不一定非得來自「人」,可以是「任何概念」、當然也可以是「學科」。
就好比說,從「物理學」的視角來看世界,世界就是物質與能量本身的各種運動規律;用「數學」的視角來看世界,世界就成為由抽象符號與邏輯所描述的理性規則;而如果用「文學」的視角來看世界的話,那會是無數則大大小小的故事──由各種人類情感、慾求、與信念相互交織而成的故事。
世界是一頭過於龐大、沒人能看清全貌的大象,真要比喻的話,也許有整個宇宙那麼大吧!
我們都各自站在一個小角落,摸著這頭大象,從觸覺來感受它的其中一小部分,並且試著共同拚湊出它的全貌。
從數千年前人類文明初始之際,一直到現在。
你的文章提醒我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思维,非常棒!尤其喜欢那张母狮子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