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看得見整體」這件事,有著深切的渴望。
當我們站在高處向下俯瞰時,才能了解地表的概況,知道哪邊是樹林、哪邊有水源。對人類而言,要掌握事物整體的大致樣貌,才能洞察其規律、掌握其趨勢──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能有效決策與行動。
然而,人類的視角與視野極其有限,無法一覽世界各種事物的全貌。儘管如此,我們未曾放棄,總之努力試圖透過已掌握到的線索,來拼湊出整體的樣貌。
為此,人類做了諸多努力,發展出各種工具和知識。其中一項,就是統計學。
統計學的核心思想,就是從群體中抽取其中一部分──即為「樣本」,將其置於眼前,進行系統化、數學化的研究,進而推測出整體的特徵。
我們可以說,統計學是人類在接受自身視角有限的前提之下,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技術,目的就是為了從「不完整」中看到「完整」、透過「部分」來還原「整體」。
統計學家在抽樣時,無論各種方法,都會帶有相當高度的隨機性,正是為了確保這個樣本的特徵與規律盡可能接近整體。
畢竟樣本始終只是「部分」、並不是「整體」本身,不可能百分之百與整體的狀況相同。樣本與母體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它無論如何都會存在。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可能地縮小誤差,最好小到可忽略之的程度。
在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在我們從樣本中推測整體之時,更要謹慎地追問自己這些問題:這些「不完整」與「部分」是如何被挑選出來的?為了什麼理由,那些樣本會呈現在我們面前,成為觀察對象?
這些理由,決定了它是否能真實地反映出「整體」。瞭解這些理由,才能避免我們離「真實」更加遙遠。
為何我要特別講這件事呢?在解釋這個答案之前,我們先來瞭解這一個相當重要的心智模組──一種統計學與心理學上相當知名的效應:「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倖存者偏差」的意思是,我們往往只看到「存在於我們視野中的人、事、物」,卻忽略掉了那些因為某種原因、而未能映入我們眼簾中的結果,導致我們推論出與事實相差甚遠的結論。
為什麼這種現象的名字裡有「倖存者」這三個字?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不幸發生了船難,許多乘客因此喪生,僅有少數人幸運生還。此時若我們想要盡可能地還原事件的真相,自然只能去詢問那些倖存者們的說辭,來試圖拼湊當時的全貌。
但照理說,要完全還原海難發生時的真相,應該是去蒐集「所有」經歷過那個事件的人的說法,但是我們辦不到。基於一個相當令人無奈的理由,我們被迫把罹難者們的說詞排除在外。
「倖存者偏差」一詞正是在形容這個情形:當我們試圖理解某個現象,通常會因為某種理由,導致我們只能得到「滿足某種條件」的資訊來源。
在現實生活中,倘若我們忽視到那個條件的存在,極有可能會掉入這個認知陷阱,做出錯誤的決策與判斷。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了一個相當知名的案例,正好與「倖存者偏差」這個概念有關。
當時,美國空軍正試圖提升戰鬥機的存活率,以減少飛行員的傷亡。畢竟損失飛機事小,空軍將士們的生命事大。他們不僅是寶貴的性命,對於軍隊而言更是經過長期訓練下的技術資產。
軍方收集了許多被敵軍擊落、滿是彈孔的飛機殘骸,希望藉此研究如何改良戰鬥機的設計,看看應該哪些部位上加強防禦能力。他們請來了一位美國統計學家:沃德教授(Abraham Wald)來協助分析數據,提供專業建議。
從以上的圖片可以得知,統計所有殘骸之後,發現到駕駛艙和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而機尾的中彈的機率比較少。針對這個結果,軍方的直覺反應是:「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優先加強對駕駛艙和機翼的防護」。
但沃德教授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見解:「不,應該先加強對機尾的防護」。
為什麼呢?這正是從「倖存者偏差」這個概念推理來的。
那些供與美軍研究的飛機殘骸,是怎麼來的?是有人把散落於戰場上的殘骸一個一個收集起來,並且運回基地的嗎?並不是,是飛機中彈、而駕駛者判斷無法繼續作戰之後,捨命飛回母艦來的。
也就是說,那些會成為研究樣本的飛機,「至少還有辦法飛得回來」。
這也代表著,乍看之下機翼和駕駛艙中彈的比例最高,但就算如此,只要機尾沒中什麼子彈,那駕駛員多多少少還能活著把它開回來。
反之,若是機尾中彈多了,這架飛機根本無法返航,只能直接墜落戰場,無緣成為軍方的研究數據。
沃德教授不愧是處理樣本和資訊的老手,正是因為想到這一點,他強烈建議應該加強對於機尾、而不是其他地方的防護。
後來事實證明沃德教授的建議是正確的。聯軍加強機尾防護後,戰鬥機的存活率明顯得到提升。
倖存者偏差,可以用來解釋許多家庭裡常見的狀況。
想像一個常見的家庭場景:子女告訴父母自己不想繼續求學,而是想成為歌手或演藝人員,實現夢想。畢竟媒體與網路,總可以看見世界知名的演藝人員,他們的生活不但光鮮亮麗,坐擁財富與聲望,過著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生活。
父母的反應幾乎都會是強烈反對,他們可能會要求孩子至少要兼顧學業,甚至勸他們放棄這個夢想,轉向更穩定的工作。父母這樣主張的理由,正好可以用「倖存者偏差」來解釋。
簡單來說,當我們只看到那些成功躍上舞台、紅遍大街小巷的歌手藝人,就會誤以為從事音樂或演藝行業的人大多能像他們一樣,輕易獲得財富、名聲與榮耀。
但事實絕非如此。該領域絕大多數的從業人員別說成為家喻戶曉的巨星了,他們過的生活很有可能還不如一般人優沃。
許多音樂人,他們生涯中投入在創作和表演上的心力完全不亞於巨星們,但始終無法受到廣泛關注,只能靠微薄的收入艱難度日。
能夠在鎂光燈下成為大眾關注焦點的明星可以說是「倖存者」,而其他更為廣大多數、卻默默無聞的音樂人,他們的情況則未能出現於大眾的視野之中。
父母正是明白這個事實,與其說要扼殺孩子的夢想,更該說希望孩子接受這個現實,做好更周全的計劃和準備──因為他們有更高的機率無法成為「倖存者」。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所要告訴我們的:要好好思考眼前事物「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以及留意那些「看不見的部分」、並思考它們所代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