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是一個被分成黑白兩塊勾玉形的圓,黑的部分代表「陰」,白的部分代表「陽」,白中有一點黑、黑中也有一點白,代表著陰陽交融,兩者相生相息。
古書《周易》有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代中國人認為,一開始宇宙是處於一種混沌不清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太極」。而太極之中薀含著陰、陽這兩種力量。
陰和陽彼此不斷融合之下,地球產生了「春、夏、秋、冬」四種不斷更迭而到來的季節,進而又催生出「天、地、水、火、雷、風、山、澤」等八種自然現象。所有生生不息的世間萬物,都依循著這個道理。
太極也許是華人世界最古老的哲學與世界觀,這代表著古人觀察到自然界向來存在著晝與夜、動與靜、陰與陽等看似對立、卻互成因果、周而複始、不斷更迭的事象。如此變化的規律,恰好成為一個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的迴圈。
人類向來有一種天性,迫使著他們找尋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而在這過程之中,人類發現到有些因果關係會形成一個閉環,原因不但造成結果,結果也反過來影響了原因。
因果關係之線,形成了一個反復運作的圓環。自古至今,世界上一直存在著這樣子的規律和模式。
複利,就是這種環狀思維模式最簡單、也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據說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複利是第八個世界奇跡」。雖然日後經過考證,他本人應該沒說過這句話,但這也代表著複利這個概念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
在金融投資領域裡,尤其是對於研究指數化投資的人而言,複利應該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
我們若試著用一句話來定義「複利」這回事,那就是:
「行動產生的結果強化了原本的行動,進而產生更好的結果,如此不斷循環」。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用 100 萬的本金投資某項金融產品,它的年利率是 20%。第一年,這個投資行動的回報是 100 ✕(1+20%),也就是 120 萬。
到目前為止,這個增長幅度已經相當不錯了,畢竟有著 20%的利率。
而第二年,本金加上利息是用前一年的本利所得 120 萬來乘以(1+20%),也就是 144 萬。
第三年,更是以第二年的結果 144 萬再乘以(1+20%),此時連本帶利已經滾成了 173 萬。
僅僅三年,本金就接近翻倍,那麼照這樣下去,二十年之後會如何?本金會變成原來的幾倍?
我們可以試著用這個複利計算機來幫我們計算,答案是:38 倍。原本 100 萬的本金,在二十年之後竟然成到了 3,834 萬之多。
以上只是為了簡化理論,而使用最簡單的假設來幫助大家理解複利這個概念。如果要更接近現實世界裡投資操作行為,也就是指數化投資所提倡的「定期定額」的話,我們可以再來看看以下這個例子:
一開始第一個月,先投入的本金 100 萬,之後每個月再投入 5 萬,年利率一樣還是 20%,如此投資行為持續了二十年,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答案是更為驚人的:20,826 萬。而二十年下來投入的本金,加起來才 1,295 萬而已呢!
複利這個概念告訴我們,不要小看了起初很微小的成長和結果,哪怕它小到可忽略。
關鍵是,這結果本身的增長,是否會與它的起因形成一個不間斷的循環。隨著循環次數一多,最終的結果就愈是「奇蹟」。
商管界有一種有名的理論:飛輪效應(The Flywheel Effect)。最早出現在美國管理學者: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知名著作《從A到A+》(Good to Great)。
在實際講述這個理論之前,要先來簡單解釋一下「飛輪」(flywheel)這個概念。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機械力學裡一種儲存動能的機件。
以下的腳踏式縫紉機影片是個很淺顯易懂的例子:影片中的大小輪子就是飛輪,它們之間會透過一條繩子與一個腳踏板連接在一起。當人用心踩動踏板時,大輪子會開始轉動,並透過繩子帶動著小輪子一起轉動。小輪子的轉動會讓縫紉機的針車部位開始運作,讓人用來縫紉衣服。
一開始踩踏板的那一腳要比較費力一點,而當大小輪子開始轉動了一陣子,繼續踩踏板要花的力氣就比一開始小多了。
當人停止踩動踏板時,大輪子和小輪子會基於慣性而暫時轉動一下子,並不會馬上停止。
不只是縫紉機,飛輪廣泛地運用在許多機械裝置裡,像是發電機、汽車等,目的是在機械的運作過程之中儲存動能,來推動其他的部件。
詹姆.柯林斯所提倡的飛輪效應就是以真實的飛輪來比喻現實世界的商業行為。一開始要讓飛輪轉動起來也許很困難又費力,但是一旦啟動之後,維持轉動就不用花費太多力氣,還可以推動其他部分,甚至是要停下來還比較困難。
《從A到A+》一書裡舉了世界最大的網購平台:亞馬遜(Amazon)為例,認為他們的發展史就像是轉動飛輪的過程。
一開始亞馬遜單純只在網站販售書籍,並持續虧損多年,但儘管如此,他們仍堅持提供最便宜的商品給客戶,從而吸引了大量忠實客戶。
後來,亞馬遜轉型成綜合性的電子網購平台,它們本身擁有的眾多客源,自然會吸引許多第三方賣家進駐,提供給各式各樣的商品。讓客人知道不論他(她)想要買什麼,不用多問第二句話,上亞馬遜自然能買到。因而又吸引了更多客源。
於是亞馬遜得到了更多利潤與資本,來整備本身的倉儲與物流體系,好讓貨物能更快地抵達消費者的手上,讓他們得到更好的消費體驗,更加地對亞馬遜死忠。
更多的客源,就代表著亞馬遜對於賣家而言有著更高的議價能力。他們只要這麼跟賣家們說:「想不想要更多客人來買你家東西?想的話,就讓利給我。」因此,亞馬遜得以用比同業更優惠的價格來吸引更多客人。
這一整個流程拆解下來,就像是跟太極一樣不斷循環的迴圈:
提供低價商品→增加客源→吸引更多賣家→提供更多貨源→更好的物流能力→更能提供低價商品
回頭來看一開始亞馬遜的慘淡經營,相信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當時肯定是滿腹辛酸,就像是試圖推動一個幾噸重的大巨輪一樣,不管怎麼使勁了地推、它還是一動也不動、但還是只能咬著牙去推。這就是創業者的艱難。
而一旦巨輪開始轉動,這股能量會讓後續的一切都變得順勢而為,帶來更多增長。就像現在,巨輪愈轉愈快,成為了世界級的帝國。
我們身為個人,如果不投資金融產品、不開公司,是否也能使用「複利」或「飛輪效應」這些思考框架來幫助我們?
可以的,現在這個時代裡,自媒體與個人品牌的經營過程就是如此。
當一個人開始經營自媒體、試著建立他的個人品牌時,他的作法也許是這樣的:
他找了一個他很有熱情的主題,開始寫部落格文章,來替他所設定的受眾來提供解答。一開始沒有太多人知道他部格落的存在,只有偶爾才會有幾個人透過搜尋引擎進來,讀他一兩篇文章。
為了宣傳他的心血與熱情,他時常會去相關主題的網路論壇,一邊回答網友們提出的疑問,一邊宣傳他的部落格。
他沒有灰心過嗎?怎麼可能!但這不妨礙他持續寫出高品質的好文。久而久之,他的受眾人愈來愈多,而且也對他更加信任。他的個人品牌開始成型了。
於是,他開始經營免費電子報,經常看他部格的受眾當然願意訂閱,也很樂意把他的電子報分享給親朋好友,讓更多人知道他。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當這些人或他們的朋友遇到相關問題,他們就會想到這個人,以及他的部落格,當然訂閱以及推薦他電子報的人也進一步增加。
自媒體與個人品牌一開始的經營,就本質而言與亞馬遜是一樣的,就像是一個人試圖推動一個巨大的飛輪。要推動,當然難,但一旦飛輪開始動了,並持續運轉下去,這些累積的勢能就會成就更大的效果。
一切只在於,找到一個會持續增長的閉環,並且試著讓它轉動起來,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