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要談的是人類其中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抽象化」。
抽象化是什麼樣的能力呢?最簡單而且直接的定義,就是「去掉具體細節,來擴大它的使用範圍」。
這話怎麼說呢?我們先以古代象形文字為例。
象形字,顧名思義就是「借由物體的形象演變而來」的文字。像是西元前 3000 多年前,蘇美人、古埃及人、中國人各自所使用的文字系統,其中舉幾個範例如下:
我們可以看出,為了把魚、鳥、武器這些實體物品的概念,寄託在文字這樣的小型思考框架下,人類經過這樣的思考模式:
先畫出這些物品的大概樣貌
再逐漸簡化線條
畢竟這是要供大家廣泛使用的符號,不是在畫肖像畫,沒有必要把魚啊、鳥啊這些東西一個個都畫得唯妙唯肖,也沒有那個可能性。因此,省略掉這那些形象、外觀本身的具體細節,只留下少數幾筆就可畫出的圖案,再大家約定俗成一下,從此規定「這個圖案代表魚」、「那個代表鳥」、「這個是箭的意思」,才是現實中可行的辦法。
因為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俱備高水準的技術來畫出那麼細膩的圖案,就算有,也沒有那個時間和功夫搞這些。這是廣為流傳的文字系統,怎麼可能?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重點:「如果要廣泛地使用一個概念的話,勢必要把許多具體的細節給省略掉。」
這種「省略細節」的能力,幫助人類造就了文字系統,間接達成了跨時代和地域的資訊溝通,以及文明的發展。
我們可以說,人類之所以能進步和創新,就是因為我們具備著抽象化的能力。
概念的抽象化
不單純只是創造文字,很多時候必須去掉許多個自的具體細節,才有辦法讓大家的思想和討論,開始在同一個基礎上進行。
許多所謂的「概念」的來源就是如此。比方講,「人」這個概念是怎麼導出來的呢?
張三是人,李四是人,小美也是人。可是這三個人身高、體重、外表、長相都各自有很大差別,個性也不同,甚至小美是女的,性別還跟其他兩人都不一樣。三個人光名字也都不一樣。走近一看,誰都可以分別得出這三位是不同的人。那,是什麼樣的性質,讓這三位都被歸類為「人」呢?
如果現在再來一位美國來的白人朋友、喀麥隆來的黑人朋友,那麼這一群人彼此的個體相異度就更大了,最起碼還多了國籍和人種。
才這麼五個人就有這麼多差異,那麼再把母數放大為五萬個人、五十萬個人、五百萬個人,那麼所謂說的「人」,具體來說是講這其中哪一個人呢?我們當然知道大家都是人啊!但是哪些、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這麼多人都會被歸類為「人」這個概念的其中之一呢?
首先,把我們這麼多人、不管是五百萬還是八十億,之中所有共同的元素、性質盡可能都列舉出來,比方說「壽命大約一百年」、「總有一天會死」、「哺乳類動物」、「特定的 DNA 組合」、「特定比例的五官樣貌」、「有自我意識」……等,這些特徵先通通加總起來。
然後,各自之間的細徵差異,像是張三個子高了點、李四鼻子大了點、王五脾氣爆燥了點、小美性格軟弱了點……等等這些並不妨礙他們被歸類為「人」這個大範疇的性質和特徵,我們都先略過不計。
最後,把那些共同的元素、性質、和特徵,都集中放在「人」這樣子的概念、詞彙裡,跟大家說以後提到「人」,就別再問說是在講張三、李四、還是王五了,我們在討論的是「所有具備那些共同性質和特徵的個體」。
當然,這個集合出來的概念本身的定義可以再討論。實際上「人」的定義就是哲學家們爭論已久的問題,這裡我們不對此深入討論。僅以這麼一個範例說明,把諸多不同的個體化約成一個共同的概念,來方便人們思考和討論,會是什麼樣的過程。
人類如果沒有抽象化能力,光是溝通上都會非常繁瑣。像以上的例子,光講到人還得去討論是在講張三、李四、還是誰……
思考框架的產生
不光只是詞彙本身,許多思考框架也是經過「把具體事物抽象化」的過程而產生的。
像是思考與溝通表達時,最常用也最經典的「人事時地物」就是個例子。
「人」上面已經舉過例了。「事」把它具體化之後,就可以泛指各種具有特定目的、前因後果的事件,包括而不限於開會、結婚、聚餐、旅行、偷竊、建設……等。
同樣,「時」就是特定的時間段、或時間點,「地」和「物」彼此類推。可以想見,我們之前是怎麼化約出「人」這個大概念的,我們就怎麼把許多各自獨立而且細微的小小個案加以抽象化,導出「事」「時」「地」「物」這些大概念。
舉個例子,你想跟同事交代工作,你與其這麼說:
我在昨天晚上從 A 客戶收到一個超級重要的email,你們一定要一起看這個email,裡面有一個超超超大的計畫,這個計畫要做很多事情,時間也很重要,大概在兩個星期之後就要完成了,所以我們得趕快開始。你們知道的,那個東西是怎麼一回事吧?我也還不太確定,所以你們也要先開始,然後我們再一起討論。
不過在開始之前,我們的合作夥伴可能要遲到一點,他昨天晚上發了一個電話給我,他好像有點頭暈,還說了一堆看不懂的話,我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總之,我們得先等他一下,所以你們先準備好,等他來了一起去開會。
啊對了,還有,這個計畫很複雜,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數字,我昨天晚上查了很多東西,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數據,好像跟我們之前的報告不太一樣,可能要重新整理一下,但是我現在沒有時間整理,所以你們就先忽略這些數字,直接開始工作吧。
好了,我覺得我已經說了太多了,你們應該有一些概念了吧?好,那就開始吧!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完成這個超級重要的計畫,在兩個星期之內,好好加油吧!不管怎樣,我們一定會成功的,加油!
不如重新審視上面些話語,套用「人」「事」「時」「地」「物」的框架來重組歸類,看哪些關鍵字可以放在「人」,哪些放在「事」,而哪些本來應該放在「時」、「地」、「物」裡的概念有所遺漏的,就好好思考一番,想到之後,再加以補上。
然後,你就可以這樣說:
昨晚收到 A 客戶 email 聯絡,叫我們兩個禮拜後提出 A-002 新產品設計案。Kevin 九點半才會到。請各位通知所有設計部同仁,整理手邊資料,等下十點在一樓會議室開會,記得準備上次 A-001 產品的 CAD檔。以上!
如此一來,表達的清晰程度就好了一個檔次。
「人事時地物」本身也是長久以來,人類整理過各種各樣「人類的思考、溝通、與表達時使用到的概念」,一個個分門別類後、再加以抽象化而精鍊成,效率最快、理解成本最低的思考框架之一。
結語
有時候我們會形容某人「大而化之」,就是說他做事不注重細節、不嚴謹。在現代工業化社會,這種特質通常會別人對他產生負面印象。
但是從文章的探討內容來看,我們也必須承認,「省略細節」可以說是人類的天性,而且沒有它,人類社會也根本不會進展到現代工業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