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說他對特定的人、事、物有著刻板印象,通常會給別人負面的觀感,認為他心胸狹窄、成見過深,思想落後、固執……之類的。
人們也常說:「不要隨便給人貼標籤。」主要是想提醒我們,不應該在還沒深入瞭解他人之前,就過於使用既定印象來看待別人,應該用更開闊的心胸來接納彼此的不同。
當然,標籤化行為,尤其是針對他人無法自我選擇的部分,擅自預設立場,甚至影響到對人的態度,我的確會認為那是非常不公道的。
然而,我們也必須先有一個概念:標籤化,是人類大腦所內建的基本認知機制之一。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所謂「貼標籤」這行為的本質是什麼?那通常代表著不去深入探討、很迅速地對某件事物做出一個簡略的結論。
「標籤化」,簡單來講就是簡化、並且固化我們對某件事物的認知。
這就好比說,我們看到了一個不透明的瓶子,裡面似乎裝了什麼東西,而這瓶蓋又旋得非常緊,要費很大力氣才打得開。
而我們把瓶子拿起來一看,發現上面貼了一標籤紙寫著「餅乾」兩個字。
此時,我們通常不會去費一番勁把罐子打開來看,就自然而然地認為「裡面裝的是餅乾」。
但其實裡面有可能裝的是別的東西,只是十之八九我們不會想花那麼多力氣和時間去確認它。
「標籤化」這種認知模式,源自於人類會對於事物加以「分類」的天性。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一看到某些事物,就會自動給它們「貼標籤」,並將其看成是該標籤所代表的形象。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節省精力和時間」。
畢竟,大腦的運作非常耗能,在遠古時期,糧食取得不易,而環境又充滿了威脅。如果人類對於眼前的每項事物都要逐一仔細確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浪費時間和寶貴的能量不說,最壞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危及性命。
畢竟,要是在樹叢裡面蠢蠢欲動的那個巨大身影真的是隻劍牙虎,那還得了呢?風險最小也最省時省力的策略,不是先去翻一翻樹叢看看裡面倒底是什麼,而是光看到那風吹草動馬上拔腿就跑。
這樣的反應就像是,看到那個風吹草動,就當做是看到一個代表著「危險」的標籤。
標籤化,就是知名科普書籍《快思慢想》裡所提到的,大腦裡的「系統一」最擅長的功能。
有些「標籤」是我們經由後天學習得來,而有些則是先天就存在於我們的大腦裡。當我們看到某些事物與一個標籤所要描述的形象相符合的時候,就會當做「看到那個標籤了」,然後就用這種最快速的方式來認識它們。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這些反應與生存密切相關,是幫助我們克服環境威脅的一種本能。
這種人類經過數萬年的生物演化階段,而內建於基因中的本能機制,叫做「生物性準備」(Biological Preparedness)。
我們大人看到房間裡的蜘蛛或電視上的蛇,會感到害怕和恐懼,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到「這種動物對人類有害」。
然而,有研究人員做過實驗,發現即使是小嬰兒,在看到蜘蛛或蛇的照片時,也會明顯露出驚嚇的表情──在大人還沒來得及教導那件事之前。
「生物性準備」(Biological Preparedness)所指的就是這樣的現象,人類在數萬年的演化過程中,已經把部分會危害人的生物形態與樣貌內建於基因之中,讓我們一出生就知道該如何指認出牠們。
再來看看「偏食」這回事。許多人只喜歡吃甜食,而嘗到有苦味的食物就吃都不吃、馬上吐掉,雖然會讓人認為這很不成熟,但其實也是可以用「生物性準備」(Biological Preparedness)來解釋這個現象。
那是因為在遠古洪荒環境裡,具甜味的食物通常意味著高能量,而且為數稀少。對我們的祖先來說,多吃這樣的食物意味著能在食糧匱乏的環境中更容易存活。
至於苦味呢,因為許多對於人體有毒的植物通常嘗起來味道是苦的,所以我們會本能地對苦味有所警惕。
食物腐敗時的噁心味道也是,直接把這樣食物吃下肚裡會導致感染疾病,因此我們的味覺會自動告訴我們「這樣的食物不能吃」。
「生物性準備」(Biological Preparedness),就是讓我們對於任何可能會威脅到生存的事物,天生具有排斥反應。
順道一提,相對於「生物性準備」這種先天性機能,另一種類似的概念是「古典條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那是一種後天學習的過程。
例如,當老鼠在進食某種食物後感到不適,它們就會對那種味道產生強烈的厭惡,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去吃它。牠們學到了把不良、有害的生理反應與特定的味道聯繫起來,形成長期性的行為模式。
人類也會如此。有一個案例是,一位從小喜歡吃起司蛋糕的人,有一次吃完起司蛋糕後產生了嚴重的偏頭痛。雖然醫師診斷的結果表示他頭痛的原因與起司蛋糕完全沒有關係,但他的潛意識已經把那種痛苦經驗與起司蛋糕連結在一起。從此之後別說吃了,光想到起司蛋糕他就會感到反胃。
上面講的許多例子都和味覺有關。然而在視覺上,也有一種同樣來自於人類基因層面的「標籤化」現象,在腦神經科學裡被稱為「空想性錯覺」(Pareidolia)。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在某些明明就沒有人的地方、例如說烤過的土司或是壁紙的花紋上,看到兩個圓形的中間有一條直線、而下面又有一條橫線的時候,就會自動把它看成是一張人的臉。
又或者說,我們常常在天上的幾片雲朵裡看到貓、狗等動物的形狀,而我們明明知道上面不會有任何生物。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晚上走著走著,忽然覺得背後路燈所映照的影子,看起來像要來搶劫自己的人、又或是準備撲過來的大狼狗。正準備拔腿就跑的時候、猛然回頭一看,發現那只是自己的影子。
那些現象,就像是我們的大腦早已儲存了「人臉」、「敵人」、「獵食性動物」等標籤。而當我們看到相對應的形狀,就像是看到那些標籤,並且把看它們成是那些東西──不管實際上是不是。
這就是「空想性錯覺」(Pareidolia)。當我們看到不確定或模糊的形狀時,大腦會自動將它們與已知的模式加以匹配、對應。而有些模式,比如人的臉或具有威脅性的動物,是與生俱來就內建在我們的大腦裡的,無需後天學習。
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天性的能力賦予了人類生存上的巨大優勢,讓我們能在複雜環境裡迅速辨識出同類的臉孔、或是可能存在的敵人。
能夠快速辨識同類──也就是人的臉部模樣,也有著社交上的好處,就是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情緒,預測對方接下來的行為。這在社會互動中至關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審視「標籤化」這回事的話,我們會再次體認到它並不全然是壞事,那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基本能力,幫助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數百萬年、甚至更久。
我們一出生就帶著某些刻板印象,引導我們對於許多事物表現出喜好或厭惡,那其實都是演化賦予我們的生存策略。那些天性,出發點都是為了讓我們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活得更安全、更健康。
當然這絕對不代表說任何形式的「刻板印象」、「標籤化」都是好的、有益的。關鍵是在於,我們必須先瞭解到那是我們的天賦能力、以及它們存在的理由,並且學會不被它們所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