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海面,底下可能暗藏著洶湧的洋流。世上許多事物,大多不像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那麼單純。
看似平穩的表象,背後其實存在著許多肉眼難以察覺的力量,彼此之間相互抗衡、牽制、抵消。
就像一本書靜靜地擺在桌上,此時它正受到了許多股無形力量的拉扯。
一方面,地球的重力正在吸引著這本書,試圖將它向下拉。
而另一方面,桌面也對著這本書施加著一股反作用力,因而支撐著它。
兩股力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彼此抵消,導致這本書在桌上一動也不動的結果。
整個情形,在物理學中稱之為「Equilibrium」。
在物理學、化學等自然學科裡,「Equilibrium」這個概念都是被重點研究的主題,通常被譯為「平衡」。它所指的是:
目前正在觀察、試圖控制的特定空間和現象裡,有多種不同的元素、多種不同方向的力量相互抗衡,因而產生了相對長期而且穩定的狀態。
當「Equilibrium」這個概念導入了經濟學裡,通常被譯為「均衡」──這可說是經濟學裡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無論出現在自然世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是被翻成平衡和均衡,「Equilibrium」其實都在形容一種狀態──變化發生之後,最終會演變成出某種程度的穩定結果。
這代表了,幾乎世間萬物,都有這種現象。
舉一個化學上的「Equilibrium」、也就是「平衡」的案例。化學工程界裡有一種影響人類世界相當深遠的製程:「哈伯─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
這個製程的核心,就是將空氣裡就有的氮氣(N₂)和氫氣(H₂),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之下,持續生成氨氣(NH₃)。
氨,是化學肥料的關鍵原料。哈伯─博施法的出現,讓人們得以用相對低廉的成本大量製造化學肥料,因而推進了全球農業發展,也間接促進了二十世紀世界人口的急速成長。
「哈伯─博施法」的化學反應式為: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化學式的中間,是否並列了一個往右、一個往左的箭頭?
往右的箭頭,代表著整個化學反應的「正反應」(Forward Reaction),也就是箭號左邊的氮氣(N₂)還有氫氣(H₂)會生成氨氣(NH₃)。
往左的箭頭叫做「逆反應」(Reverse Reaction),代表著氨氣(NH₃)會反過來分解成氮氣(N₂)還有氫氣(H₂)。
化學式會這樣寫,表示了在整個過程中之中,「正反應」和「逆反應」會同時發生。
我們在觀察整個製程之時,肯定會發現生成出來的氨氣總量,在一定時間之後,會達到一個相對穩定、偶爾有少許浮動的數值。
這正是因為,一部分的氮氣跟氫氣持續變成氨氣,而同一時間,也有一部分氨氣反過來分解成氮氣跟氫氣。
兩種反應同時發生,效率幾乎相互抵消,才讓在一旁觀測的我們,覺得生成出來的氨氣總量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穩定不變的水準。
這正是化學上所謂的「Equilibrium」──「平衡」。
經濟學,正是借用了物理學與化學中對於「Equilibrium」這一現象的研究思維,來分析人與人之間的理性決策和行為所導致的結果。
學者們逐漸發現,在看似混亂、瞬息萬變的經濟體系中,也存在許多可以觀察和預測的穩定現象。
這些現象,也是多方力量互相作用和拉扯之後,趨向一種長期穩定的狀態──這就是經濟學裡的「Equilibrium」,在中文語境裡多半被譯為「均衡」。
其中最經典、也就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均衡案例,就是「市場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買東西和賣東西,本質上就是買方與賣方之間相互決策和行為的結果,當然也是一種「賽局」。
買方會思考,當市場上某項產品的售價是多少錢之時,他就願意購買個多少數量、或甚至不買。這就代表著一股存在於交易市場上的力量──「需求」(Demand)。
在這同時,賣方也會判斷該以什麼樣的價格來賣這項產品、又該生產多少數量,才能得到最大的利潤。此為市場上另一股與「需求」相對應的力量──「供給」(Supply)。
「需求」與「供給」的交互作用,通常不會只發生一次、而會持續發生。交易市場上通常也不只有一個兩個人、而是存著成千上萬的消費者與廠商。
供需之間,多方的策略與策略之間的交互往來,形成一個龐大而動態的網絡──這就是「市場」。
讓我們來用一個貼近生活的例子,看看「市場均衡」是如何形成的。
你走進一個傳統市場,有許多小攤販在賣蕃茄,每一家所標出來的價格都是「每公斤 50 元」。
你心想「這個價格還不錯,這次就買點回家嚐嚐吧」,於是買了 2 公斤回家。
同樣想法的客人看來也不少,所以每個攤販擺的蕃茄都賣完了。
攤販們收市後一看,蕃茄的銷量那麼好,決定明天開始漲價成「每公斤 60 元」。
幾天後你回來市場後一看,覺得蕃茄怎麼變貴了……
想了想,反正冰箱裡蕃茄和其他水果都還有剩,這次就別買了,錢省下來買其他的菜。
看樣子其他的客人也是這麼想的,每家攤販的蕃茄都賣得不太好 。
攤販們心想,這樣下去攤子裡的蕃茄只會放到爛掉,還不如降價出清。
隔天,你和其他客人看到每個攤子裡的蕃茄都標著相當實惠的價格「每公斤 45 元」,不約而同地把貨架上的蕃茄一掃而空。
此後一段時間,市場裡的蕃茄都維持在這個價格。蕃茄的進貨量和銷量也差不多打平。
這正好就是「需求方」與「供給方」之間的決策相互影響、交織出來的結果,也就是經濟學常說的「市場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仔細想想,市場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互動,不是正好與物理學中各種作用力在物體上的相互拉扯、還有化學裡「正反應」與「逆反應」彼此抵銷,有著非常相似的樣貌和運行邏輯嗎?
雖說領域特性不完全相同,但同樣都是多種不同方向的力量互相角力之後,讓整個系統逐漸趨向一種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狀態──「平衡」、或是「均衡」(Equilibrium)。
然而,影響整個系統裡均衡狀態的因素,向來不會只有一種。
在一個系統或環境裡,某個條件改變了,原本的均衡也會隨之鉅變,然後趨於平緩,因而達到另外一個跟原本不同、但一樣相對穩定的「均衡」。
以剛剛我們所講的「哈伯─博施法」為例,如果說我們身為製程工程師,想把整個產線的溫度調低,會發生什麼事?
在此要先提到一個化學裡相當重要的定理:「勒沙特列原理」(Le Chatelier principle)。它的定義是:
當一個處於平衡狀態的系統,其中某項環境條件(例如濃度、壓力或溫度等)改變之時,整個系統會朝向「抵銷這個改變」的方向調整,來建立一個新的平衡。
具體而言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哈伯─博施法」是一種「放熱反應」(exothermic reaction),也就是氮氣(N₂)和氫氣(H₂)不斷生成出氨氣(NH₃)的同時,也會產生熱量。
而現在我們把整個產線的溫度調低了,也就等於「整個系統的熱量變少了」。
依據「勒沙特列原理」,整個化學反應會傾向「增加熱量」的方向而調整。
結果就是,在同樣的氮氣與氫氣的消秏量之下,會比原本產生更多量的氨氣。
生成出來的新的氨氣量數值,也就是整個製程系統的溫度降低之後,所達到的另一個新的「均衡」。
經濟學也有類似的情形。做為例子,讓我們再回到剛才那個傳統市場裡。
最近因為氣候異常,全台灣的蕃茄大量歉收。市場裡的攤販們只能進到跟以往比起來不到三成量的蕃茄。
而原本喜歡吃蕃茄的客人還是不少,蕃茄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可惜目前的供給量遠遠不及。
此時市場裡的蕃茄售價被標成史無前例的「每公斤 80 元」,卻仍然有不錯的銷路。
這種情形,跟剛才化學案例的「勒沙特列原理」極為類似,市場因為環境條件的改變,把產品的價格和銷量導入了一個新的「均衡」狀態。
為何各種不同的學科領域,都會研究「均衡」(Equilibrium)呢?
因為知識,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對於現象的觀察」。
雖說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彼此著眼的對象並不相同,但說到底,這些學者們追求的都是同一回事:
是什麼樣的原因,能讓原本那混亂、不斷變動的情勢,最終會走向某種穩定的狀況?
如果能掌握這背後的原理,那麼不管日後環境、情勢、或是各種不同因素如何改變,我們是否都能推估出接下來的走向?
也許混沌和變化,才是世界的本質。那,就算我們無法完全控制它,至少是否能在某種程度上,預測到在這股混沌和變化之後,會發生什麼呢?
這就是人類之所以會發展出知識的其中一個基本信念──「想從變化中,找出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