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遇到至親好友的離去,總是讓人痛徹心扉,並且重新體認到人世間無論多麼深厚的情誼,總會有結束的一刻。
死亡,是我們生物無法逃脫的宿命。具有實體的生命,不可能永恆存在。
也許只有少數的例外:像是燈塔水母(Turritopsis dohrnii),當牠們年老、飢餓或受傷之時,會重新恢復到幼體階段,從頭開始成長的整個過程。
龍蝦也是,有辦法持續修復自己的 DNA,細胞永遠不會衰老。理論上,這兩種生物可以一直「活下去」。
但那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永生」,因為一旦被天敵捕食,牠們仍然難逃一死。
更別提比起大自然中許多生物都來得弱小的人類了!而正因為我們的思考與知覺能力,比起其他生命,人類更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短暫的存在,總有消逝的一天。
正是我們明白這一點,自古以來,先人們才會對於「無限、永恆的生命」如此心生嚮往。
於是我們使用了兩項專屬於人類、其他動物沒有的「超能力」,在另一種意義上,達到了「永生不朽」。
知名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他的世界級科普著作《人類大歷史》裡,提出過幾項讓人津津樂道的觀點。
其中之一,就是他認為人類的祖先──現代智人之所以能在遠古時期的演化競爭裡,贏過其他人類種族而存活至今的關鍵,是因為大腦的基因突變,讓他們擁有了兩種決定性的能力。
第一種,使用精確的語言來溝通。第二種則是更為關鍵的:「相信虛構事物」。
這裡講的「虛構事物」,並不只是漫畫、小說那類並不真實存在的架空故事或人物。而是指,任何不直接存在於當下時空的自然世界裡、也無法被五感所立即感知到的一切。像是「國家」、「公司」、「金錢」、「人權」、「制度」……等,這一類只存在人類的概念之中、卻能真正地影響現實的事物。
基本上,我們習以為常、並掛在嘴上討論的許多概念和名詞,基本上都落於這裡所說的「虛構事物」的範圍。
而其中,「宗教」、「神祇」、「神話」、「傳說」是這類事物之中最為關鍵性的幾項,因為千百年來,它們讓人類超脫了現實中的有限生命,讓死亡不再只是終點……
(延伸閱讀:「思考框架」:無解問題之解、不可抗力上的人創之人 - George本質思考筆記)
像是泛基督信仰裡所談的 「天堂」與「永生」。在教義裡,天堂是神的住所,也是祂為信徒所準備的家園。在那裡生活的人們,不需要依賴現世的物質來維持生命,可以永恆地活著。
而佛教、印度教等源起於印度的宗教,則有另一套對於生死的理解:「輪迴」。
在不同教派裡的細節與著眼重點也許略有不同,但「輪迴」主要指的都是「生命會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場域裡,不斷循環」。
佛教裡所說的六道輪迴,就是指所有的生物在死後,會依其生前的行為,而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等六個不同世界的其中之一,持續存在、累積修業,直到轉生至其他世界為止。
除此之外,佛教有另一種概念:「涅槃」(Nirvāṇa)。那不是個特定的地方,指的是一種徹底跳脫了輪迴,也超越了痛苦、平靜、以及生死概念的最高境界。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在告訴我們: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它更像是一個中途站。生命不會因為死亡而結束,而是使用了另一個載體,在其他地方繼續下去。
就像是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裡的名句:「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
不限於宗教,其實在我們華人文化裡,也有著對於「超越有限生命、追求永恆價值」的表述與傳承。最經典的,莫過於《左傳》裡提到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所謂「立德」,指的是在活著的時候,建立一套崇高德行與品格,以供後人效法。
畢竟人具有模仿的天性。人類有許多的知識和技能,都是透過模仿前人而來的。
先人若能讓後世瞭解怎麼樣的處世之道才值得尊敬和學習,一旦被集體所認同,它就會成為一種文化內建的準則。
如果所有人都能以如此的道德標準來行事,整個社會肯定更加穩定、和諧。
而所謂的「立功」,指的是做出實際的貢獻與成就,成為群體繁榮的基礎。
那可能是一項造服社會的制度,也可能是一項具有前瞻性的技術,又或者是在與外族的戰役中成功守護國家。無論哪一種,毫無疑問都會對整個族群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所謂的「立言」,並不單純指言論或是著作,它更深層的意思指的是:留下對社會有益的知識、觀點、與思想。
你可能是這些知識和思想的開創者、或是提倡者,也可以單純只是記錄者、或是傳播者。無論如何,那都可能成為一把薪火,在文化中不斷傳遞,最終喚醒、並且創造一個時代。
立德、立功、立言這三者,通常並不會彼此獨立。有時候立德在先,功績與言論才有可能被記錄下去。有時候立言在先,文字成為了偉業和德行,並且流傳下去。有時候三者並存,互相交織。
為何稱這三者為「三不朽」?正是因為人類只要達到其中一項,即使肉身消逝,生前留下的言論、德行、功績,還是會永遠被後世所記住,就等於以另一種形式在眾人所共同創建的「虛構事物」裡永遠的活下去。
「三不朽」其實也可以用近代的學術理論來解釋。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爾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 1877–1945)在其著作裡提出了「集體記憶理論」(Collective memory)。
簡單來說,這個理論講的是:人類的記憶其實不單純是個人的事, 而是「一群人的事」。
一個社會,是由無數家庭和社群所構成。他們長期在一起生活,形成共同的制度、宗教、價值觀、和語言。
那些,都成為承載了記憶的框架,讓在其中刻劃下了德行、功績、與偉大思想的人們,永遠被後世記住。
也就是說,透過群體的建構與傳承,前人會永遠活在一個社會所共享的「記憶系統」裡。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比起死亡,他們更害怕被遺忘。那也許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肉體的消逝無法避免,但如果連存在過的事實都被抹去,生命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徹底結束。
死亡,無法避免;肉身,也是有限。但是透過信仰、語言與記憶,人類能在另一層意義裡、另一個世界裡,讓自己「不朽」和「無限」。
(由於 Substack 平台網路不穩,本周電子報因故延遲到現在才發出。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