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用圓規以同一個中心點,用不同長度的半徑畫出一圈又一圈的圓,就會得到像顆洋蔥那樣,層層包覆的同心圓。
從外面一層一層地向內部突破,我們最終會抵達圓心,那裡就是本質之所在。
如果我們從正上方俯瞰著這個同心圓,可以清楚看到它有多種層次,每一圈各有不同的領域,但都共享著同一個核心。
但若我們只是站在整個圓形的最外圍來觀察它,很可能會誤以為眼前所見就是全貌,而忽略到裡面其實還藏有更多內涵和層次。
反過來說,若我們正好處在這同心圓的最內圈,除非能有所意識地積極向外探索,很可能會以為「我的世界就只有麼大」,進而畫地自限、停止成長。
同心圓,這看似簡單的圖形,反映了許多人類的思考模式。
同心圓架構的思維模式、或是說心智模組之中,最廣為人知的例子,非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所提倡的「黃金圈(The Golden Circle)」莫屬了。
賽門.西奈克是一位世界級作家兼激勵演說家,長年研究領導力議題,擅長運用淺簡易懂的話語來表述深刻動人、切中本質的見解。
2009 年,他在 TED 所發表的經典演講:〈偉大的領袖如何鼓動行為〉,以及其暢銷著作《先問,為什麼》(Start With Why)裡面的內容,都宣揚了「黃金圈」這個概念,讓它廣為人知、紅極一時。
恰如賽門.西奈克本人的一貫風格,黃金圓這個模式本身非常淺顯易懂,就是三個由內而外擴展的同心圓——Why(為什麼)、How(怎麼做)、What(做什麼)。
但我們要知道,淺顯易懂的事物並不代表它很膚淺。相反的,黃金圈這個概念其實有著相當深刻的底蘊,因為它可以廣泛地運用在人類社會各種場域裡,用來拆解許多現象、甚至是組織和個人。
What(做什麼)
這是黃金圈最為外層的部分,代表著最具體、明顯可見的行為或結果。
對於個人或組織而言,可能就是指每天所實際做的任務與產出、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
正因為它具體,所以最容易為人所見,也最容易用言語來形容。一般人平常在議論的,多半都是這個層級的事物。
How(怎麼做)
黃金圈的中間層級,通常代表著「方法、策略、價值主張」。
這一層比起 What(做什麼)來得更抽象一些,因為它所展現的就是「是什麼讓我們的行為和產出獨樹一格」、「是什麼讓我們與眾不同」。
簡單來講,可以說是把抽象層面的信念與價值,轉化為「 What(做什麼)」這種具體事物的方法論。
Why(為什麼)
黃金圈的最內層、也是最為關鍵的核心,指的是「深層的價值觀、信念與使命」。
這一層級最為抽象、也難以捉摸,往往需要透過極高的洞察力與感受力,跨過表象,來一層一層拆解、挖掘出來。
對個人或組織而言,這一層所存在的,是指導其他兩個層級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任何人、組織、事物存在於世界上的根本理由。
它包括而不限於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我為何而做?」、「我真正想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我所相信的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從黃金圈的最外層向內走,正好就是從具體轉化為抽象的過程。
愈往內,就愈為抽象、幽微,愈接近本質。
反過來說,黃金圈的從內到外,也正好是把抽象的理念一步一步地具現化,最終落實於現世的一個過程。
之所以賽門.西奈克會提出這個理論,正是因為他認為真正能夠打動人心、感召群眾的關鍵,並不在於具體的產品規格、行銷手法,而是在於最為內核的價值與理念。他認為:
人們購買的不是你的 「What (做什麼)」,而是買你的「(Why(為什麼)」。
為了說明這個觀點,他曾以蘋果公司作為經典案例,來拆解黃金圈的三層邏輯:
蘋果的 What(做什麼)
當然就是我們所看到的 Mac 電腦、iPod、iPhone 和 iPad 等經典產品。
蘋果的 How(怎麼做)
他們的設計哲學向來都是:
讓產品變得極致簡單、具有美感,而且使用起來非常直覺、好用。
相信蘋果的忠實用戶都異口同聲:論規格,蘋果的產品不會比同業來得強,但在使用體驗上,肯定是最為優質而令人愉悅的.
蘋果的 Why(為什麼)
這點真正讓蘋果能夠與眾不同: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挑戰現狀。我們永遠都想要「不同凡響」,而不只是照著現有的規範來行事。
很明顯地,尤其是在已故的前執行長賈伯斯的領導下,蘋果的這種特質特相當明顯。消費者們買的,與其說是蘋果的產品,更該說是這樣的一個價值主張。
另一個具有同心圓架構的思維模式,存在另一本知名暢銷書《刻意練習》裡。
我們可以想像,每個人在學習新事物時,都像是站在一組同心圓的最內層,這裡是我們的「舒適區(Comfort Zone)」。
所有在舒適區裡的事物,都是我們最熟悉的。我們早已內化在這裡所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舒適區裡的任務還有工作。
我們在舒適區裡感覺到安全與自在,這是我們休息與反思的地方,但同時也幾乎不會有顯著的成長。
如果我們要更上一層樓,勢必要再向外突破一層,進入「學習區(Learning Zone)」。
在學習區裡,存在的是比舒適區來得更高強度的挑戰,我們需要發揮尚未完全掌握的技能來克服它們。而在這個過程中,還不至於感到過於壓迫、緊張。
這個區域正是《刻意練習》的精華所在,書中指出各個領域的頂尖高手們,總是花費大量時間以及極高專注力,在學習區裡進行技能練習。
簡單來說,學習區裡才會有真正的成長,所有的技能提升、以及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都發生在此。
隨著累積,原本的學習區就會慢慢變成新的舒適區,這也可以想像成是我們同心圓的中間那個圈變大了。這表示我們已經準備好再度向外擴張能力的邊界。
但就算這樣,也不要太過於逼迫自己,尤其是要避免不小心進入了「恐慌區(Panic Zone)」。
恐慌區與舒適區正好相反,這裡存在的只有我們難以承受的壓力與焦慮。在裡面學習,效率會大幅下降──或者說,根本不存在「學習」。
長期處在恐慌區裡,不僅會讓人對學習失去信心,還可能對原本感興趣的領域產生厭惡。
好的教練或老師,就是要明辨學員當下的學習狀況處在哪個區域裡,並且把學生「從舒適區引進學習區,但別進入恐慌區」。
同心圓的思維模式,並不是單純的圖像思考,那是一種可以用來理解自己、他人,甚至世界的方式。
它可以幫助我們注意到,許多事物絕對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顯而易見和單純。任何言行、外表,都可能只是最外層的輪郭,其內部尚有我們尚未觸及的層次。
而那些較為深層的部分,有待我們一層一層抽絲剝繭,運用知識和感官向其內部探索,理解存在於核心的價值──那有可能是連對方本人都還未能知曉的信念與本質。
然而,在面對自己的成長之時則是相反,必須意識到自己所處在的只是同心圓最裡面的部分,要慢慢地向外延伸,擴張到外部的領域。
簡單的同心圓,可以拆解許多看似複雜的人事物,甚至用來認識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