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刺青店愈開愈多,似乎代表著刺青在一般人之間漸漸地擺脫了傳統一輩對它的負面觀感,成為了個人時尚與潮流的一部分。
不同時代和地域,刺青的起源意義並不相同。有的是為了區分社會位階,有的是藉此來賜於成年男人有如猛獸般的陽剛、勇猛,在戰鬥與狩獵中發揮力量。
後者這樣的文化,幾乎存在於世界各地所有的原始部族。
不禁讓人有著一個疑問:遠古時期資訊流通那麼困難,那為何各個國家、地域的先民們都不約而同有著這樣的文化呢?很難想像他們之間進行過頻繁的文化交流,因為他們彼此隔著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幾千幾百年的時代。
那是因為,這種文化來自於人類最原始的思維方式之一:「連結」。
聯想思考
這裡所謂的「連結」,就是在概念上把兩個不同的事物之間劃一條線聯繫起來,也就是「聯想思考」。
例如說,像是老虎、豹子這類獵食動物身上有著人類皮膚上沒有的明顯紋理,而牠們也具有著人類沒有的野性與威猛,因此人類就把這兩點聯想在一起,認為「花紋象徵了力量」。
那麼,如果在人類的皮膚上也畫上了這樣的花紋,是否也就能取得接近猛獸般的兇猛和力量呢?
於是,每當戰鬥或是狩獵之前,成年的男性戰士們都會在臉上或身體上用染料塗抹上跟野獸類似的花紋,或是直接刺上永久性的刺青,冀望這些圖樣賜與有如野獸般的原始本能,取得勝利。
可以推測得知,存在於各地的刺青文化,有一部分來自於人類的這種思考模式。這樣的思考模式,非常吻合人類大腦的基礎結構。
大腦裡的活動,主要依靠神經元(neuron)的連結。據研究,嬰幼兒大腦的神經元大約有兩千億個,而成年人大腦只有大約一千億個,但為何成年人能夠懂的事、做的事比小嬰兒多那麼多?因為成年人大腦裡的神經元之間的連結遠比小嬰兒的來得複雜。
人類的大腦,原本就是以相互連結的方式來處理資訊,每當接觸到什麼新的資訊,大腦就會把它跟記憶裡的舊有資訊連結在一起。人類就是這樣來學習任何新事物的。
也會因為發生了某種契機,人類會在他們的知識系統裡把兩個不同的事物、概念,找出其中的相關性,加以連結。
三種形式
這種把事物與事物連結在一起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說它們之間的這條線大致會有以下三種形式:
第一種,尋找相似的性質、而加以延伸。
像是野獸怕火,人類可以操縱火來驅趕野獸,然而火在人的眼裡看起來是紅色,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把紅色當成吉祥、喜慶的象徵。
原始部落的成年男子身上的刺青也是類似的概念。
第二種,尋找相反的性質。
例如說,黑這個顏色給人的感覺是「渾沌、深沉」,那有什麼顏色會給人相反的感覺、也就是「閃耀、清澈、秩序」?白色。
因此太極圖就是以黑白兩色的相互交織為象徵,用來呈現出中國古代對於世界萬物本質的觀察──渾沌與秩序、相生相剋的經典二元論思維。
第三種,尋找因果關係。看到一項事物,思考它會造成什麼其他現象,或它是來自於什麼現象?
傳聞軼事裡,牛頓看到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以此為契機,他開始思考、並運用物理學的知識試圖尋找造成蘋果往下掉而不是往其他地方飄的理由,日後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定律。
這些連結關係,有些過於簡單直觀、甚至粗暴,有些則比較嚴謹有說服力,端看該人是如何處理之間連結的細膩程度,以及他的思考目的。
但不變的是,人類的思考活動,大部分都來自於這種「概念的連結過程」。
本能性的連結
有的時候,這種概念的連結、聯想思考,並非刻意為之,而是無意識之中基於生物的生存與繁殖本能而觸發出來的。
例如說,有科學家做過實驗,讓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看恐怖片、一組看浪漫愛情片,看完之後再給他們看一些廣告。有的廣告是標榜「我們家的產品有多麼熱門、每年有 100 萬人次光顧」,有的廣告則是標榜「我們的產品獨特而且與眾不同」,雖然這些廣告賣的都是同樣的東西。
然而,觀看過恐怖片的受試者,明顯比較喜歡強調大眾化、熱門化的廣告。因為恐怖片的情節引發了他們對死亡的恐懼,下意識中想要成為團體中的一員,與人成群結隊。
此時這些受試者的大腦,把先前的電影情景連結到了「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
至於先前觀看愛情片的受試者們,就比較喜歡強調商品獨特性的廣告。浪漫的愛情情節讓他們的大腦處於「戀愛腦」模式,讓他們聯想到「尋找伴侶、建立關係」。無意識之間,他們想要從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找到「命中註定的那一位」。
當某項關乎生存或繁殖方面的訊息,吸引了你的注意,觸發你的生物本能時,大腦會讓你自動連結到相對應的情景,並下意識地採取行動來達成它。
大腦的資訊連結機制,也可以說是生存優勢之一。沒有這樣機制的生物,可能在演化的洪流裡就被淘汰掉。
比喻
那麼當人類有意識地進行聯想思考來連結不同事物的時候,是為了什麼樣的目的呢?
通常不外乎這樣的答案:「為了讓自己或他人更瞭解某件事情,進而改變原有的行為」。
向來主張人們要多方學習各種學科的思考模式、來理解世界的知名投資家: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在演講時引用過一個諺語:「在手裡拿著槌子的人眼中,世界看起來就像一根釘子」。
釘子是要用槌子來敲打,才能固定什麼材料,這沒有問題。然而如果一個人看到了螺絲釘,不是去找螺絲起子、還是一樣用槌子來敲啊槌啊的,那就很不對勁了吧?
更極端點,如果這個拿著槌子的人去吃牛排,不是用刀叉,還是用槌子在那裡敲敲打打,那根本就是神經病了!
查理.蒙格就是用這樣一個鮮明的情景,來比喻一個人如果思想過於狹隘、只會使用單一特定的模式來解決所有面臨到的問題,就等於是一個人用槌子來槌螺絲釘和牛排一樣誇張和愚昧。
蒙格本身跟他的好友、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樣,都是閱讀量非常大的人,涉獵心理學、哲學、經濟學、物理學等各種領域。他們就是在身體力行這句話,不讓自己陷入這種「槌子思維」。
聽到了這麼生動的比喻,一般人就算因為工作繁忙而沒辦法達到跟他們一樣的閱讀量,但至少也會理解多元化思考的重要性,也會開始想辦法避免自己變成這種「槌子思維」的人吧!
「連結、聯想」是建立思考框架的一個重要的方式。甚至,使用具體的事物來比喻,以連結想傳達的概念,這個具體事物本身也會成為一個思考框架。蒙格講的槌子就是一個例子。
這就是為何古人要講「格物致知」。身邊稀鬆平常的事物,何嘗不能讓我們體會世間深刻的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