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啊?」
「為什麼鳥兒可以飛在天空,我們就不行呢?」
「媽媽,那為什麼飛機那麼大一台,它也會飛呢?」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充滿好奇心的小孩子,他那童言童語有如機關槍或連珠炮一樣,不斷地對著媽媽問出接踵而來的問題。一開始這位媽媽還很享受與孩子的天倫之樂,但是到後來被這一連串的問題煩到快被逼瘋了。
相信每位父母都有過這種體驗,而他們小的時候也曾經讓他們的父母陷入這樣的處境。
據說小孩子在 2 歲到 5 歲的階段,好奇心會特別旺盛,一共會問出多達四萬個問題,讓父母們不堪其擾。
其實,孩子們只是正在試著用問問題的方式,盡可能地把自己跟他所不瞭解的世界連結起來。
就跟人類一直以來所做事情的一模一樣。
當我們在維基百科查詢「問題」或「Question」這兩個字的定義時,會出現這麼一句:「一種請求資訊的語句」。
所謂的問題,就是「人類為了獲取資訊,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言語形式」。
為什麼我們需要取得資訊呢?當然是因為「我不知道」。
說得更精確一點,就是「關於這件事,我目前並不知道」。
「不知道」這簡單的三個字,對於人類而言,有相當沉重的意義。
還記得我們曾經談論過,人類之所以發展出信仰的過程和理由嗎?人類天生俱有一種本能,會迫使他們對於事物的因果關係極為敏感。尤其是在那資源缺乏、環境惡劣的遠古時期,許多不知道原因的自然天災、猛獸侵襲等禍害,會不斷地造成存活和繁衍上的危險。
人類無法忍受對於一個現象長時間地處於未知的情形,因為這樣子他們就無法對策、進而掌握和避免可能發生的危機,並且感到恐懼和焦慮。這出自於生物本能,因為生命遭受到了威脅。
恐懼與焦慮的本質,就是這三個字:「不知道」。
正因為我不知道,所以我才想要試著去瞭解它。唯有瞭解它,我才能夠掌控它。人類需要對於未知事物的掌控感,才能延續族群長久的生存與繁延。
這個體現,就是所謂的「好奇心」。
想當年,在那科技尚未發達的時代,我們人類老祖先對待這世界的態度其實跟小孩子頗為相似,都是充滿了好奇心。這份好奇心,大部分都來自於「需要掌控未知的世界」。
好奇心或許是能夠讓人類得以在演化的洪流中存活下來的演化優勢。沒有好奇心的人類,很可能會缺乏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了解,進而容易遭遇各種災難,不懂得如何應對或避免危險,而早在留下後代之前就已遭遇不幸。
文學名著《百年孤寂》裡有著這樣一個名句:「這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伸手去指。」 這是我們的老祖宗當時所身處的階段。而同時也是剛出生沒多久,也就是 2 到 5 歲小孩子所感覺到的情景。
他們之所以會問那麼多的問題,是因為他們才剛開始學會使用語言這一項工具,想要藉此來理解和探索這個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每一個問題都是他們與這個世界建立聯繫的一種嘗試。
成年人為什麼不會問那麼多問題?因為我們對這世界的理解遠超過孩童,也有能力對世界上比較多的狀況和危機加以應對。
然而,這並不全是好事。因為我們這些成年人,經常會陷入一個誤區——「以為自己知道」。
就是因為我們「知道」,才停止對於目前的現狀追問,同時也停止了思考。而在很多情況之下,解決當前困境的方法和答案,存在於我們當下的思考框架之外。
問題,本身就是一種思考框架。而提出問題,就是在探索我們的思維、甚至是這整個世界的框架與邊界。不斷地追問「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之類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在重新構築我們的思考框架。
因此,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困境,也許成年人不妨回過頭來,跟小孩子學習那份大人早已遺忘掉的好奇心,對著自己原本習以為常的事物提出問題。
只是說,小孩子可以光坐在那裡問、等著大人給他們答案,但做為心智成熟而負責任的成人,應該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在所有問題的形式之中,最經典的問題莫過於「為什麼(Why)」,這是最直接了當地針對某件事物去追溯期發生的原因。
有些思考框架,本身就是精心設計過的問題,它能夠幫忙人們聚焦思維,以尋找事物與現象的本源。
像是日本豐田汽車所開創的一種思考分析工具──「五個為什麼(5 WHYs)」(又稱「五何法」),就是利用連續五個以「為什麼」起始的問句,讓工廠管理者在發生品質問題時,能夠找出生產線上最根本性的原因,才能有效對策,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例如說,當產線上的一個機台壞了,導致當天的產出大幅下降,此時廠長就會問產線主管這五個問題:
「為什麼機器停了?」「因為機器超載,導致保險絲燒斷了。」
「為什麼機器會超載?」「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為什麼軸承的潤滑會不足?」「因為潤滑幫浦失靈。」
「為什麼潤滑幫浦會失靈?」「因為潤滑幫浦的軸承耗損了。」
「為什麼潤滑幫浦的軸承會耗損?」「因為長久未更換,有雜質跑進去。」
豐田汽車的理念是這樣的,當產線上的機台壞了,單純把它修好很簡單,但這只能處理這個問題的表象,無法找出這個現象背後真正的原因。找不出這個根本性原因,某一天機台還是會壞掉,還是不算真正解決了「產能會因此而下降」的問題。
當管理人員把「五何法」這個思考框架套入在這個事件之後,除了當下的應急措施,還知道了原來需要定期維修潤滑幫浦並更換它的軸承,以他們的角度這才算是真正解決了問題。
問題,不僅是我們尋求解答的工具,更是一種連接人類與世界的方式。
每試著問一個問題,思緒就被裝進一個具有指向性的框框裡,思維就要流向那個答案可能會在的方向。
每找到一個可能的答案,世界上又有一部分與我們建立了連結,讓我們更理解這世界更多一點。
也許,就能讓我們更喜歡這個世界一點。
保持好奇心,就是保持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