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相當熱門,近期之內出了專門書籍、課程、和為數不少的推薦專文,一時之間成為眾人矚目的顯學。
卡片盒筆記法的其中兩個特性:
原子化:也就是標榜著隨時隨地記錄突如其來的神來一筆,術語稱之為「靈感筆記」(Fleet note)。
連結:筆記之間會以某種形式相互串聯在一起。
這兩種特性因為近代筆記軟體技術日益發達而更突顯其威力,也讓卡片盒筆記法本身在實行上比起以往的紙本而言更加容易,正是它近年來風靡全球的原因。
許多講述卡片盒筆記法的相關書籍和文章,都會這麼形容它:「跟以往『由上到下』的筆記方法不同,卡片盒筆記法是透過『由下到上』的方式來書寫文章的」。
相信很多人、包括當時的我看到這一段,心中肯定有所疑問:「什麼叫做『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你說的『上』是哪裡、『下』又是指哪裡?」
實際上,主要是講述者忘記了提及「金字塔原理」這回事而已。只要套用了金字塔結構的思維方式,這段話的意涵並不難理解。
所謂的「上」、「下」講的當然是金字塔結構的最上方和最下方的層級,也就是塔尖和底部。
然而,這個「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指的是什麼?是什麼東西會在頂層和底層之間流動?
在解釋這點之前,要先從金字塔本身的建造過程開始講起。
矗立於埃及沙漠數千年的金字塔,這建造過程還用說嗎?當然是先從最下層慢慢堆砌石頭、一步一步向上堆疊起來不是?這是以實體的角度而言,然而若是以概念與思維傳達的角度來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般人一向以為金字塔是法老王的陵寢,以為其墳墓就位在金字塔最頂端,但是考古學家從未在金字塔裡找到過法老王的木乃伊。有些木乃伊還是在其他的山谷裡發現的。
但若是以人類社會的階層而言,毫無疑問地法老王絕對是在當時埃及社會最高位階的掌權者,處在人類階層金字塔的最頂端。
這樣的人,當他下令要蓋金字塔之時,命令會怎麼下?當時法老王的金口肯定只消這麼一句「給我蓋個三角形的巨大石塔出來」,就這樣子簡短有力,下面的人哪敢有第二句話?
可想而知,絕對不會是一整個思維縝密、考量到當時工程技術水準、具有可行性的建設藍圖,也不可能是個經過多方規劃和評估,足夠召集且指揮數千人,同時整合了資金、器材、伙食、住宿等要素的龐大動員計畫──哪怕這些才是最精要的事情。
因為這種層級的事,是社會階級僅在法老王之下的大臣和官僚們的工作。他們負責把法老王那抽象又空泛的指示,逐步地細化成可執行的方案,與多個部會協調,調度各種資源,形成一個龐大卻不失具體細節的組織性協作計劃。
這樣的建造計畫當然需要官僚以外的眾多人力來執行,從切割、搬運石頭,到工法設計、器具製作,都需要建築師與多種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與,再加上實際參與石材搬運與建造的現場人員,根據考古學家統計約要七、八千人左右。
這八千人左右的基層人員,在社會位階也許算是底層,但是沒有他們的任勞任怨,我們也看不到現今的這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也就是說,金字塔在一開始只是個從最上級的抽象概念。而當這個概念漸漸地進入到下方層級,它就愈來愈具體,形成了巨大又縝密的建設藍圖和方案,再進一步地勞師動眾,它就落成於實體世界上,數千年來受眾人景仰和傳頌。
更簡單地來說,那就是一整套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在人類的實際社會階層裡與思維的層級裡皆然,這套過程的方向性就是「由上到下」,所指的是「概念流動的發展方向」。
現代的一般人不太可能會再那麼費時費力地去蓋個金字塔,但偶爾寫寫文章的話倒是還有機會。
透過寫文章這個行為,我們就更容易理解所謂「由上到下」的概念發展形式了,只是此時與人類階層的命令傳達無關,單純是思考框架的金字塔結構形式。
再拿上一次的文章裡那張圖為例,這是以「如何為維持健康生活」為主題,以金字塔結構的方式草擬了一份文章大綱。
其頂端是文章的主旨與核心精神:「健康生活如何維持」。可以想像是在古埃及社會裡,法老王所下達的最高命令。
而中間的層級,是支持這個主旨的三大區塊:「飲食均衡」、「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這些區塊就像是古埃及的大臣與官僚,將法老王的命令轉化成具體的藍圖,使主題更加具體和明確。
而最底層則是將「飲食均衡」、「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這三個區塊再進一步具體延伸,成為「每週保持至少 150 分鐘中強度運動」之類的,具有可執行性、可評量性的細項方案。這就像是受到上層指示過來的藍圖與方針後,再實際去調度人力、器具,並且加以組織,於現場指揮作業的下級官員們。
最後,把每個細項方案,用明確的語句加以延伸,寫成實際的文章段落,再加上前言與結尾之後,整篇文章就大功告成。這個過程,也可以比喻為實際勞師動眾把金字塔蓋出來的歷程。
就像這樣,整篇文章由頂層核心精神延伸至具體細節,呈現出完整而有層次的架構。
金字塔不可能憑空變出來,更不可能毫無計畫地任由最底層的勞工們到處搬石頭、任意擺一擺就擺得出來,肯定需要組織性的計畫統籌和指揮,也就是說勢必需要「由上到下」的思想領導。
但是文章呢?文章有沒有可能一開始就沒有什麼大綱,也沒有什麼初始的中心思想,就「從下到上」地寫出來呢?
當然有,這就是卡片盒筆記法的長項所在。
前面所提到的,卡片盒筆記法裡的「靈感筆記」,其具體的形式非常自由,可以只是隨意寫在一張便條紙上的一些文字或圖案,或者是錄在手機裡的一些即興講述。這些內容往往非常零碎,有可能只是一些單獨的詞語,甚至是語焉不詳的句子。如果用金字塔原理來檢視,靈感筆記的內容絕對是在最下層。
然而,如果這最底層、最原始的靈感筆記的數目愈多,而且彼此之間有所連結的話,一樣也可以逐步構建出更完整、有組織性的文章。
繼續以上面「健康生活」的文章撰寫為例,假設說有一名部落客,他一開始並沒特別想說要寫什麼題材的文章,只是正好在網路上看到某位專家這麼建議:「如果要維持好的睡眠品質,就必須在睡覺前避免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用品」。理由是,它們所發出來的光會影響人體內的生理規律,以為白天還在持續,而導致身體把睡眠開始時間調得更晚。
部落客看到這個部分覺得很受用,認為可以用在日後的創作上,就把這篇文章順手儲存在電子筆記本裡,並加粗標註他認為最有用的部分。
第二天,這名部落客又看了一篇營養師寫的專欄文章,裡面的內容是每人每天建議攝取的水果、蔬菜等份量。這名部落格作者覺得不錯,拿了一張便條紙把這資料記錄下來。
隨後,他又看到網路上一位健身網紅的影片,建議每個人每周至少要做滿 150 分鐘左右的中強度運動。部落客認為頗有道理,但是因為他當時有點忙,就拿起手機打開錄音功能,用口述的方式把它錄下來。
這些記錄下來的筆記、便條紙、音檔等資料都是「靈感筆記」。某一天下午這名部落客有空檔的時候,把它們通通集合整理在一起,發現只要排序一下,就可以拚湊成一篇跟健康生活主題有關的文章大綱。
於是這名部落客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以這些靈感筆記的內容為出發點,先寫好初稿、後多次改稿,再加以潤飾之後,寫成完整的文章發表出去。
就像這樣,原本收集來的那些簡短的資料,嚴格說起來還不構成金字塔結構,只是單純的最下層級,但是只要彼此之間相關性足夠,還是一樣可以慢慢從中組合出中心思想和大綱,進而形成有組織性的文章。
這就是所謂的「由下到上」的概念發展方式。
從卡片盒筆記法所帶給我們的這種「由下而上」的思維發展方向裡,我得到了一個啟示:
也許不見得每個人都必須去使用這套筆記方法,但是我們在學習上,不妨採用這種「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的精神。
不用身居高位,也不需心懷遠大志向,先專心撿起腳邊的一個個小石頭、慢慢地堆砌──也許它們哪天會成為我們的創舉。
自底向上需要勇气,自顶向下需要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