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於埃及沙漠之中數千年的金字塔,拔地倚天、氣勢雄偉。其尖銳的頂端、高聳入雲;其厚實的底層、堅如磐石。
金字塔層層分明的外形,從底部向上收束成四面等邊三角形,遠遠一看,在廣袤孤寂的沙漠背景之中,呈現一個嶄立於大自然中的幾何形狀,這樣子的反差讓人不禁讚嘆這股巧奪天工的人造之美。
世界上最高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Pyramid of Khufu),高度約莫是 40 層高樓大廈。若能就近親眼目睹,必定會深深折服古代埃及人竟能有如此卓越的技術,打造出這般宏偉的鬼斧神工。
就我個人而言,在讚嘆金字塔背後的高深建築技術之餘,許多人類社會的組織結構、甚至是抽象思維的具體呈現方式,恰巧也總是金字塔的樣貌,對此我更是感到不可思議。
尤其是人類的早期封建社會,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人類社會最頂層,最高的權力總是由極少數的人類掌握在手中。這樣的人,在東方世界被尊稱為天子、皇帝,在西方世界則是國王、君主。他們擁有國家社會等級的最高權柄,同時也背負著保護旗下所有封臣和領土人民的最大責任。
當然,就算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皇帝和君王地位再怎麼崇高也只是一介凡人,不可能有精神力和能力對顧國家內外大小事務一件件親身親為。因此他們會分封領地給眾多位諸候,並給與他們一部分的國家領地和權力。諸候們各自掌握麾下領地的執政責任和保護義務,其上對皇帝或君王負責。
每個諸候為了管轄當地領土的眾多居民,一個人肯定是力有未逮,因此下面還會設立許多官僚,並且分放其有限的權力範圍。
官僚們所管理的,即為社會最基層就是一般平民老百姓,他們人數眾多,幾乎沒有什麼權力和影響力,頂多只能管轄到自己的家庭與耕種的土地,並且有義務把每年每季一部分農作收獲上繳給官僚們當做地租,這是維持整個領地或國家經濟運作的來源。
為數眾多的平民老百姓就像是金字塔的最底層,是整個國家體系的基礎,沒有他們的辛勤耕作就沒有整個國家。同時,如果沒有位居頂端的皇帝、國王,與中階的諸候、官僚們的開明領導統御,人類的組織會群龍無首、一盤散沙,整個人類階級金字塔再怎麼固若金湯,遲早都要從內部開始分崩離析。
這樣子由上到下的金字塔結構,幾乎出現在所有人類社會組織,包括我們最熟悉的現代化公司。最頂層的領導者,如董事長和總經理,負責制定公司的整體方向和理念,是金字塔的頂端。而位居管理階層的中高階幹部則是金字塔的中堅部分,負責承載上層的經營理念與戰略,轉化為實際的營運計畫讓金字塔最底層的現場基層員工、一線人員執行。
為何人類的社會總是會形成這樣明顯的階層結構呢?其中一個原因可以追溯到一個人類大腦的硬性限制:大腦夠能維持緊密社交關係的人數有其上限,這個數量大約在 150人 左右,也就是知名的「鄧巴數」。
人類組織的數目一旦超過 150 ,人類就難以用本能的方式來應對隨著人數的增長而倍增的複雜合作與社交關係,勢必得運用規則和機制來建立一套分權統御系統,把權力向上集中,再進行分權管理。
這套系統中,擁有大部分權力的少數人來管理下面一票人、並分與其部分權力,而這下面的人再去分權管理旗下的眾多成員,如此循環下去,自然形成一個有如金字塔般的層次結構。
換句話說,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社會都會自然發展出這樣類似金字塔的組織結構,這可以說是一種刻畫在我們大腦裡的自然規律。
然而,金字塔結構不僅體現在組織中,也存在於人類思維的表達方式裡。像我們撰寫文章或書籍之時,思維都可以運用金字塔結構來呈現或拆解。
麥肯錫顧問公司的首位女性顧問: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的知名著作──《金字塔原理》就深入探討過這個現象,這也是一本以金字塔結構來解析思維表達的專書。
書中指出,人類在傳達與解讀資訊之時,思維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規律,其背後的底層邏輯在於:人類大腦有著「分類」事物的思維慣性。如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所提到過,分類,是我們人類認識世界最初始也最基礎的方式。
不管是什麼樣的議題、文章、甚至是一本書,都必定有一個最核心的問題、論點,或是理念。它們的存在,通常是為了解決一個大範圍的問題,可以把它想像為一個金字塔的最頂端,或是一個可以容納許多概念與資訊的大型容器。
跟這個最頂端的核心論點緊緊相連的,是較下層的論述或理由,也可以把它們想像為「大容器裡的數個小容器」。它們的容納量比最上層的容器少很多,也可以算是一個金字塔的中間層階。
而再往下,就是佐證上層理由或論述存在的具體例證、細節或引用。它們是從那些小容器中所拿出來的最為具體而細微的元素,豐富了那些理由和論述的合理性,為整個文章、書籍等文本的血肉,也是金字塔的最底層,把整個作品形成了一個層層推進的架構。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上下分明的金字塔結構之中,愈往下愈為具體,與現實世界的接觸面積最大;而愈往上愈是抽象,可包括的事情愈是廣泛,涵蓋範圍愈大。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想要寫一篇文章,題目是「健康的生活」,在實際下筆之前,不妨運用金字塔結構的方式來建立一個大綱。
我們先給這篇文章建立一個核心觀點:「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妨畫一個金字塔,把這個句子寫在最頂端。或著把它畫成一個心智圖的起點也可以。
然後,我們給與這個核心觀點三個主要實行方向:「飲食均衡」、「適度運動」、「充足睡眠」,把它們寫在金字塔的中間部分,或是心智圖的三個最大分歧處。
金字塔的最底層,當然就是這三個方向的具體實踐和細節。就像以下這張圖片,有了這樣明顯的大綱,我們下筆行文之時就會更為順暢。
金字塔結構也可以被看成樹狀結構思維的其中一種呈現。如同我們之前文章所云,人類的思維像是一個又一個的樹,《金字塔原理》一書裡也提到「人類的思維,像是一座座金字塔」。我們知道這是用不同的話來講述同樣的意思。
說到這裡,為何古埃及人會想到建造這麼一個個層級分明的三角形金字塔呢?除了是以他們的方式來榮耀法老王的威信,也有可能是他們老早就意識到了一件事:
這個結構對人類而言,是恆久存在的必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