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裡附近有個游泳池。那裡的淺水區,深度約有 145 公分。
小學時,因為我的個頭比同年齡的小朋友來得矮,每當我一進去那座游泳池,總是感到一股隨時會滅頂的生存壓力。畢竟人在裡面時,雙腳踩不到底,又沒那麼黯水性,怎麼感受得到安全感?
當時,儘管附近有合格的救生員和其他大人在旁看著,我從來都不敢在沒有浮板或游泳圈的情況下游到對面的深水區。對於當時的我而言,我的生物本能這麼判斷「這池子會威脅到我的生命」。
而現在的我,雖然以成年男性而言並不高,但至少已經可以輕鬆地踏到淺水區裡的底部而站著呼吸。泳技也不敢說駕御了整座游泳池,但最起碼也不至於會那麼簡單就溺死在池裡。
幾十年過去,游泳池只是經過多次翻修,水池的深度設定從未改變過。
但我小時候與現在的感覺,雖然相反、卻都真實存在,並且既合理又正確。
不論是任何人,只要他認可經過國際組織明文規定、並且全世界人都認可的公制單位,用尺去量這座游泳池的淺水區,「絕對」都會得到水深約為 145 公分的結論。
然而,「相對」於一般成年人而言,身高遠低那個數字的小朋友,並不會認為那個真的叫做「淺水區」。
若要解釋「絕對」與「相對」這兩個概念最關鍵的不同之處,我會這麼定義:「是否會因為參考依據與視角的不同而改變」。
「絕對」這一詞彙,它背後的涵義是「廣域性的必然、不變」。無論從任何視角、哪個方向來看,都會得到同樣的結果。
例如說數學裡的定理,無論是誰、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甚至是在外星球上也是一樣,只要人類還有辦法數數字,一加一永遠會等於二。
而所謂的「相對」,其意涵則是「個體性的、局部性的動態變化」。只要情景、觀察視角不同,事物就會有不同判定與評價。
例如,相對於生長在極地區域的人們而言,氣溫 25° 是炎熱的,但對於居住在赤道一帶的人來說,這樣的天氣相當涼爽。高中籃球校隊相對於中學生而言,是一堵難以超越的高牆,但對於美國 NBA 聯盟來說,也許連進入選秀會的門檻都不到。
相對,是不同個體之間相互比較的過程與結果。
在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電腦輔助設計)系統裡,描述一個特定的定點,有「絕對座標」和「相對座標」兩種方式。
整個 CAD 系統中的每個定點,都會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值,那就是它的「絕對座標」。你只要知道那個數值,並且在系統裡輸入它,必定會顯示得出那個固定位置。
就像是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固定的經緯度座標一樣,CAD 系統裡的絕對座標也是固定的,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
而「相對座標」則可以這麼形容:你可以隨時在 CAD 系統裡任意指定一個點,重新定義它為新的原點,並且從這裡開始展開另外一套定位模式。在這個模式裡,系統中的每一個點,都被給與了一個新的數值。
這個數值與絕對坐標無關,但與之共存。
這就像是說,你在地球上選了一個新的位置,並且從此為基準展開另一套經緯度系統。於是乎世界上每一個地方都有了另一個數值來表示它,而且大家所公認的、原來的那套經緯度系統仍然存在。
相對座標,是為了靈活因應使用者的各種操作需求,好在繪圖設計時能夠隨心所欲、並且快速又直觀地找到下一個定點的位置,而不需一個一個找出那些點在 CAD 系統中的絕對座標,以提升作業效率。
說到「相對」這兩個字,大家都會想到「相對論」。
在此我沒辦法詳細解釋相對論的內容以及推論過程,但我們可以來看一個許多科普作家在向讀者正式解釋相對論之前、經常會舉的例子。
小明坐在一艘以每小時 50 公里速度前進的船上,並且向船的前進方向射出一支箭。而此時,小華在岸上看到了這一整個情形。
這支箭的飛行時速有多快?對於小明和小華而言,答案是不一樣的。
因為船相對於小明而言是靜止的,而相對於人在岸上的小華而言則是以時速 50 公里的速度移動。如果小明測量出這支箭的速度是每小時 300 公里,那麼對於小華而言,還要再加上 50 公里──也就是每小時 350 公里。
參照的標準不同,一般物體移動的速度就有不同解讀。速度,是相對的概念。
但,也僅限於「一般的物體」。
如果今天小明不是射箭,而是打開了一支手電筒向前射出一道光,那對於小明和小華而言,光速各是多快呢?
在此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就當做光速為每秒 30 萬公里吧!對於船上的小明而言,的確是這麼快沒錯。那麼小華呢?
把船的時速「每小時 50 公里」換成秒速的話,約為每秒 0.014 公里,也就是說,這道光對於小華而言,速度是每秒 30 萬再加 0.014 公里,是嗎?
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無論對小明還是小華,相對於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無論它是否有在移動都一樣,光速都是每秒 30 萬公里。
這個理由,恕我不在此解釋和論證,這點是狹義相對論裡的基本公設之一,也是經過物理學家們實驗之後所證實的:「(在同一介質之下)光速相對於任何參照系而言,都是恒常不變的」。
也許其他事物都會有「相對」,但光速是「絕對」的。
相對與絕對,讓我想起一句話:「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去到別人活膩的地方。」
當我們第一次來到陌生的國度,通常會覺得進入眼簾的一切都無比新奇,腳下所踏之處充滿了驚豔與刺激。此時,我們的所有感官能力會放大,比平常更加敏銳地去捕捉周圍的細節。這點讓我們更加振奮,好像原本死氣沉沉的身體又重新活了起來。
這個現象的背後,有一個基於演化心理學的理由。當遠古時代的老祖宗走進一片未知的森林中尋找食物之時,他的身體若不對每一絲風吹草動保持高度警覺的話,將難以對隨時會發生的潛在威脅做出迅速反應。
即使在現代,我們的身體仍然留存著這種機制,在極度不熟悉的環境之下都會做出這種本能反應。
然而,對我們來說新鮮的陌生國度,對當地居民而言則有可能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無趣──就像我們在已經住慣了的家鄉裡所感覺到的一樣。
若是異國的當地居民來到我們住家附近旅遊,想必也是會體驗到那股讓人耳目一新的刺激。
「新奇」與「平常」,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概念。
現代人常說的「突破舒適圈」、「拓展視野」,其背後的道理就在這裡。不限於出外旅行,讀以前未曾讀過的書籍、與不同社交圈的人們交流、做些不曾做過的活動,總之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之下,人最好盡可能地去接觸未曾接觸的事物。
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們知道,原本以為的「絕對」,其實只是別人所認為的「相對」。
我们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确实会变化,我决定重新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