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紀時,以美國加州為首的世界各地開始了一股淘金熱,許多外來人口紛紛湧入,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幾百年後的現在,偶爾也看得到零星幾個人拿著篩子在溪流邊淘金。
他們把河底裡的泥沙倒入篩子裡,放在水中慢慢搖晃。在整個過程中,泥沙、細石等雜質會被水沖走,篩子上只會留下比重較重的少量沙金。
看到這整個過程,總會讓人如此聯想:造物者創造世間萬物,讓它們都擁有各自的獨特素質和屬性。而其中,有些正好符合我們人類當下的需求,有些不是。
通常我們沒有那個能力和必要把眼前的一切全都接納,只能把不符合我們要求的加以排除在外,只留下我們所需要的。
篩選,就是這麼回事。
不只在淘金上,其實在社會行為與機制上,人們一直都在「篩選」某些事物。
在上個禮拜的電子報裡,曾經提過 2001 年有兩位獲頒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麥可.史賓斯(Michael Spence)與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他們對於「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這個主題有著相當劃時代的貢獻。
讓我們來簡單復習一下何謂「資訊不對稱」。簡單來講,就是潛在合作對象之間所擁有的關鍵資訊不一致,而最終帶給整體市場不良的影響。
其實,在 2001 年度共有三位經濟學家榮獲諾貝爾獎。另一位得獎者:約瑟夫.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他的研究就是「篩選」(screening)這種理論──這是讓資訊比較少的一方,得以在「資訊不對稱」之下保護自己的其中一種辦法。
世界等級的經濟學者所研究的「篩選」(Screening),其背後有著許多相當嚴謹的資料和複雜的數學模型佐證,當然是個艱難的理論。
但其實,這個理論的中心思想本身並不難理解,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直在使用著它。
像公司要徵才,就會把應徵者請來讓主管面試,這本身也是篩選的一種。
而經濟學裡所講的「篩選」,與其說是要親自派人去查明對方的底細,更該說是設計出一套機制,讓符合我們需要的人、事、物,能自動分類出來。
怎麼做呢?就是事先設計好幾個選項給對方,從他的選擇,就可以看得出「他所擁有的那個重要資訊」。
也就是說,面對資訊不對稱,你用不著什麼事都親身親為,而是透過「篩選」機制,讓對方自己告訴你。
這就好像是,在淘金時你用不著自己那麼辛苦地把泥沙放在篩子上死命著搖,泥沙自己就會去它該的地方,而沙金、自然而然地選擇出現在你面前。
在繼續解釋「篩選」這種機制的運行案例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尤其是保險業界特別會遇到的一種狀況: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
什麼是「逆選擇」?簡單來說就是「你想要的不會出現;而出現在你面前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基本上,保險公司最希望來投保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當然是身體健康、基本上不怎麼生病的人。因為如此一來保險公司才不必頻繁理賠,因而獲利。
但事實上,很健康的人不太需要買保險。而很需要保險的人,往往都是身體狀況不好、常跑醫院的族群。因為比起一般人而言,他們更需要保險公司來幫忙負擔醫藥費。
那如果只有這樣的族群在買保險的話,保險公司就時常要支付出更多保險金理賠,長期之下肯定無利可圖、甚至會虧損。
在實務上,保險公司在受理投保前,會要求申請人提供健康檢查報告、來判斷對方日後是否可能會要求過多的醫藥費理賠。
然而也有一種情況,就是以上所講的那種非常需要醫藥費理賠的人,刻意隱瞞自己身上的疾病、想辦法把自己裝得很健康,以避免保險公司拒絕他投保。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而保險公司也不可能像徵信社一樣,每個要保戶一來,都派人一個一個查明對方過去的就醫紀錄或生活習慣。這麼做並不現實。
因此,保險公司更需要的是一套好的「篩選」機制。例如說,他們可以設計出兩套不同的保費方案。
第一種方案的月費(保費)比較低,而保戶每次看診時的「自付額」──就是自己必須負擔、而非保險公司幫忙支付的部分──也比較高。但是每個年度的自付額是有上限的,而且設得比較低,也就是說就算保戶一個不小心生了重病,實際上也不會花到自己太多錢。
可以想見,這種方案比較適合身體較健康、不太常看病的人。他們選擇這樣的方案比較划算。
而第二種方案則相反,月費比較貴,但每次看診時的自付額比較低、也就是保險公司支付的會比較多。而這方案的每年度自付額,設得就比第一種方案來得高。
這樣子的方案,就比較適合經常需要醫療協助的族群了。他們評估自身狀況之後,自然會選擇第二方案。
也就是說,光是看保戶本身選擇哪個方案,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就等於保戶自己揭露了健康狀況如何,某種程度上減少了部分「資訊不對稱」。
一架飛機上,通常會因票價不同,分成經濟艙、商務艙,有些班機還設有更高價的頭等艙。
商務艙的價格是經濟艙的 2 到 5 倍,而頭等艙甚至是經濟艙的 10 倍。
然而,不管買什麼艙,大家飛的距離和時間都一樣,也不會說商務艙和頭等艙就會飛得比經濟艙來得快,那為什麼價格差這麼多?
事實上,這就是航空公司的「篩選」機制。透過不同的票價設計,好讓客人自己告訴航空公司:「我最在意的是什麼」。
像是經濟艙的旅客,大多在意的是「能到就好」,票價便宜最重要,座位擠一點沒關係。
而選擇商務艙的客人,在某種程度上較為重視效率和舒適度,通常是中高階商務人士。商務艙的客人可以快速登機,也可以在登機前進入貴賓室,在較為安靜和舒適的空間處理公務。
至於負擔得起頭等艙的客人雖然不多,甚至也不是所有的班機都設有頭等艙,但這樣的客人他們在乎的是「尊貴的體驗」。
不只是可享有商務艙所有的福利,頭等艙內的空間更是大到擺得了一張可讓人平躺的床、還設有盥洗室,簡直像是飯店的套房一樣。另外,頭等艙也有專屬的空服員服務。
透過這樣的篩選機制,航空公司就能更清楚每一種客群在意什麼,進而設計出更適合他們的服務與產品。
就跟「訊號」(Signalling)一樣,如果我們仔細端詳的話,會發現篩選(screening)其實無所不在──人類社會裡一直存在這些現象。
我想,這就是學習經濟學、賽局理論可以給我們帶來的價值之一:把原本覺得理所當然的事象,看出背後更深層的一個面向,並且進一步加以運用它。
不只是經濟學或賽局理論,我認為學習任何的學科,最大的價值就在這裡──在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