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我,什麼是賽局裡最重要的元素?我會說是「資訊」。
賽局裡的任何玩家,他每一個決策和行動,都是根據當下所擁有的資訊來判斷、執行的。
舉凡賽局本身的規則──無論是寫在白紙黑字上的明規則、還是檯面下的潛規則,一直到對方手中可利用的資源、以及他可執行的決策,都是身為玩家必須掌握的資訊。
愈是關鍵的資訊,就愈會影響局勢和玩家們的權益。
像是「囚徒困境」之所以會對於局中的人們而言是個「困境」,正是因為他們缺乏了最重要的資訊:「對方到底會怎麼做」。
我們可以這麼說,誰能有效地取得或是操作資訊,誰就能左右賽局的走向、甚至是整個結構。
人類社會裡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局面,它通常是這樣的樣貌──
其中一方的玩家,手上掌握著知道某些會大幅影響雙方權益的關鍵資訊,是另一方玩家不知道的。
知道這關鍵資訊的這一方,很強烈地想把它告訴另一方、好讓對方知道願意跟自己合作。但出於各種理由,卻又怕對方不相信自己。
而缺乏那資訊的另一方玩家,其實也很想知道對方說的到底是真是假,但是又怕對方說謊,讓自己所託非人而矇受損失。
雙方所擁有的資訊程度彼此之間的落差,就是所謂的「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一種想把自身擁有的價值與人交換、互通有無的需求,因而產生了「交易」這種行為。
而交易,正是經濟學所研究的兩大主題:「供給」與「需求」這兩種力量相互交融的過程。而發生了這種過程的場域,就是「市場」。
市場,當然也是一種賽局,因為在這之中的買賣雙方都在彼此盤算著對方能提供多少價值,而自己應該付出多少成本來換,才比較划算。
當「市場」出現於人類社會中的那一刻開始,其實就已經發生「資訊不對稱」這回事了。只是說這個名詞是近代才正式出現在經濟學界裡,並開始當成重點議題來研究。
具體而言,資訊不對稱的例子有哪些呢?「求職」就是一個經典場景。
當我們去找工作,肯定希望可以找到薪水高、待遇佳的職位。但那樣子的工作應徵者眾,競爭肯定激烈。每位應徵者理所當然地一股勁地只強調自己的優點,說自己入職之後絕對是名很好的員工,希望公司僱用。
而公司端要怎麼知道我們是不是真的像自己講的有那麼好?他們很難知道我們所宣稱的「好員工特質」,到底哪部分是真、哪部分是假的?而就算是真的,又是幾分真、幾分假呢?
我們若身為求職者,自己有哪裡好、有什麼特質、什麼能力,自己的事情當然自己最清楚。
這就是「資訊不對稱」的其中一個面向:求職者本身真正能力的資訊與評價,肯定知道的比那些招募公司還多。
男女的擇偶市場同樣也有「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幾乎所有的交友軟體上的男女比例都非常失衡,以世界上最多使用者的 Tinder 來說,男性與女性用戶的佔比約為 4:1。
因此,每個女性在上面會收到來自許多陌生男子的大量訊息。這些「潛在男友」絕對會強調自己的優點,像是溫柔體貼、有責任感、誠實可靠。
但女生怎麼會知道這一切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在還沒見面之前,真正接觸到的只有一張照片以及一場傳文字訊息而已,搞不好對方只是用「照騙」來騙財騙色、世界上壓根就沒有那個男人也說不定⋯⋯
這些都是生活中經常發生的「資訊不對稱」。
曾經於 2001 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知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有一篇論文,討論了在二手車市場裡會如何因為資訊不對稱,而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在二手車市場中,車商提供的車輛品質落差極大,有些車況極好、跟新品極為接近;而有些車況非常糟糕,開沒多久就花掉車主大筆維修費,還不如直接去買一台新車來得划算。
對於一般車主來說,他們並沒有專業車商或技師一樣的知識與技術來辨別那些二手車的車況,而好車與爛車,在外觀上又看不出來。
此時,想買二手車的消費者自然就不願意開高價來買,因為他們擔心「萬一不小心買到爛車怎麼辦?」。久而久之,就導致了二手車的成交價格只會在一個很低廉的水位。
於是二手車商也會發現,即使自己擁有好貨也沒辦法賣到好價錢,那乾脆就別賣、要賣就就只拿爛車來賣,反而還比較賺。
久而久之,二手市場上所流通的車,自然就只剩下那些品質低劣、潛在風險高的次級貨。最終也導致消費者對整體二手車市場的印象更糟,覺得:「那些二手車商都會賣爛車。」
整個市場,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都得不到好處,等於就這麼毀了。
那麼,該如何避免「資訊不對稱」造成的損失?
另一位跟喬治・阿克洛夫在同一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麥可.史賓斯(Michael Spence)提出來的一個理論,就是:我們可以「發訊號」──也就是「Signalling」。
光看「Signalling」這一個專有名詞,乍聽之下好像有點高深莫測,但背後的精神其實非常簡單而且直觀,因為「我們老早就已經在做了」。
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其實就是在「發訊號」給別人。這話怎麼說呢?
之前網路上有著「學歷無用論」的爭議,引起許多人討論。許多人認為,在學校裡所學的東西,絕大部分在出社會工作後都派不上用場。而人們卻仍然投入大量時間金錢去追求學歷,甚至也讓自己的子女這麼做,豈不是浪費了人生?
但至少,累積學歷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外界「發訊號」(Signalling)的動作。
因為大部分人求得學歷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出社會後能找一份薪資與待遇比較良好的工作,而那一紙畢業證書,就代表著一個訊息:「這個人有恆心、有毅力、也願意忍受學習的艱苦」。
這正好是每個僱主都會希望底下員工所擁有的特質。
所以說,學歷有用還是沒用?至少單就賽局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是求職勞工,學歷的確發揮了「向僱主發出對你有利的訊號」的功用。
在前面提到的男女交友市場裡,「Signalling」就更為明顯了。
現在不論男女,都會在自己的社群媒體和交友軟體的頁面,擺上各種關於各種高階興趣:例如健身、旅遊、登山、美食等精美又有質感的照片。
用術語來講,就是「展示面」。透過這些照片為媒介,每個人都在網路上向不特定多數的人們發出這些訊號:「我的生活相當多采多姿」。
這就是男女雙方都在互相對於異性「Signalling」,來告訴對方「我是一個很優質的對象」。
再回到剛才講的二手車市場的例子,如果車商們不想把整個二手市場搞爛,想讓消費者相信自己手上的車真的都是好車的話,可以怎麼運用這個「Signalling」理論?
最直接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提供保固機制」。
二手車商可以承諾消費者,在我們這裡買車後,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兩年之內車況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回來讓我們免費幫你維修。
光是這樣的一個機制,就已經是一個很明確的訊號,因為對於二手車商而言,如此一來若是膽敢賣那種車況很差的爛車給客人,就等於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二手車商敢提供這樣的保障給客戶,他就必須比客人更加注意當初收購這些車子時的車況,也等於是發出了一種「我比你還在乎這台車」的訊號。
這也是「Signalling」這個理論所討論的一個重點:要如何讓別人認為你所發出來的訊號是可信的?
其中一個關鍵就是──成本。
所謂的「成本」不單指金錢,也可以是時間、精力、努力。
如果一個事物它花費的成本不大,那它就只代表著一個缺乏說服力的訊號;反之,當你所提供的一件事物的成本愈高,就在別人眼中看來,它愈是代表著一個真實的、值得相信的訊號。
舉例來說,學歷──尤其是愈高的學歷──愈代表一種高成本訊號,因為:
光是進入學校就讀,就需要通過考試、評審等篩選機制。
必須投入好幾年時間才能獲得。
必須繳交學費。
有一定程度的自律與堅持,才能完成學校的作業、通過考試。
先不論畢業後是否能學以致用,至少以上那些成本,就足以代表你的學歷是一個「某種程度上可信」的訊號了。
我們人生之中所做的許多事情,基本上都是為了去取得資訊或者是去發出資訊給別人。
有些可能是為了避免別人不相信我們所提供的價值是否真確,也有可能是為了避免誤信了別人所提供的虛假資訊而受騙上當。
但總歸來說,都是為了避免「資訊不對稱」而最終對我們自己造成的損失。
可以這麼說,我們人類所做的許多努力,都是為了在對抗「資訊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