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這次的標題有點聳動。當然我這麼說,意思絕對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樣,並不是要挖誰的眼珠子。
我要說的是「借別人的視角一用」,透過對方的眼睛來幫我看事情──尤其是看我自己。
「視角」,就是觀察同一事物的不同位置和角度。在不同的視角之下,同樣的事實往往會呈現出不同樣貌。
看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一個或多個視角,但每當我們選定了其中一個,通常就代表著「其他的面向,我們就看不到」。
視角的形成,來自於一個人的背景、經歷、價值觀、知識儲備,以及我認為最關鍵的一個因素──立場。
身為「自己」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相當既定的立場和視角。有些事物,光憑我們自己是難以看清的。
在物理層面上,我們無法在不借助外界力量的情形之下,來看到自己的背部。
同樣的,就認知的角度而言,我們也很難不透過其他人的視角,來察覺到自己的「盲點」。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它使用了「自己─他人」以及「知道─不知道」這兩個維度,把人類的自我認知劃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塊:
開放區(Open Area):自己和別人都知道的部分自我
盲點區(Blind Area):自己不知道、而他人察覺得出來的行為或特質
隱藏區(Hidden Area):自己知道,而選擇不讓人知道的面向
未知區(Unknown Area):自己和別人都未能察覺的潛意識區域
理論上,人際溝通就是要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開放區」,同時縮小「盲點區」。
尤其是盲點區,那是人際關係中最容易造成誤解、衝突的部分。盲點區愈大,對自己愈不利。
會被稱為是「盲點」,那就意味著「自己看不到」、「當事人難以察覺」。
因為無法意識到自己某些言行在對方眼中是什麼樣子,每當衝突發生之後,更容易讓當事人感到挫敗、失去自信。
連造成人際衝突的原因都不明不白,就算想要改,也力不從心。
自我認知中的「盲點區」,是最需要他人視角和回饋的區域。
為什麼人會很難察覺到自己的盲點呢?
應該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身邊的人說你有個明顯的缺點,希望你改進。
而你聽了一頭霧水。你非常納悶,因為從沒聽到有人這麼說過自己。
別人以為你好面子、缺乏自省能力,所以又多補了一句:「我是為了你好才這麼講你,你不喜歡聽,那我以後什麼都不講你了……」
但其實,這不是好不好面子的問題,也不是你不願意面對現實,而是你真的沒有辦法察覺他們所講的那回事。至少現在你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去消化它。
這種難以察覺出自己缺點的情形,有一部分跟我們人類的天性──「確認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有關。
人類在長達數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小型部落社會裡,依賴著狩獵、採集來維持生存。
而在這樣子的小社會裡,若是傳出了任何對自己不利的消息,例如說「這個人很會偷懶」、「每次跟他出任務都會搞砸」之類的話,一旦別人真的相信了,勢必會被排擠,進而失去了食物和保護。
「確認性偏誤」就是因此而演化出來的心理機制,也是一種本能。
這種本能,會讓人傾向否認、掩飾自己的錯誤與缺點,並且主動尋找可以合理化自己的證據和理由,好用來說服別人「自己並沒有不好」──甚至也用來說服自己。
「確認性偏誤」的影響,很容易連自己都沒能察覺到「我正在隱瞞自己的錯誤」,只覺得「自己一開始就沒有錯」。
在這種天性之下,要主動並且清醒地指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談何容易?
盲點,就是因此而產生。
好在演化的洪流不只帶給人類一種心理機制。面對「確認性偏誤」,人類還發展了另外一種天性能力來與之抗衡,也就是──「對他人錯誤的敏銳度」。
許多人應該都有這種經驗,當本身的立場從「被指出缺點的人」換成「指出對方缺點的人」之時,我們就做得非常得心應手,輕易地看出對方的盲點,直指問題的核心。
不論是面對家人、同事、親朋好友,對方的缺點我們看得又快、又準,一目瞭解。此時反而換我們覺得納悶了:「為何他們就是對自己的缺點那麼不知不覺?」──正好就跟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如出一轍。
為何人類會發展出這種心理機制呢?這個背景跟「確認性偏誤」一樣,同樣是在遠古時期的小型聚落社會生活裡。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那種需要高度合作的社會下,如果我們很輕易地就被別人自我宣稱的謊言所騙,會發生什麼事情?
想跟你組隊一起去打獵的人,面對你的質疑,他說:「我才沒有像別人說的那樣會偷懶!他們都誤會我了!我的理由是……」。
但其實,別人對他的評價是正確的,他真的是不夠格的夥伴。你若是跟他合作去做任何事情,有很高機率會失敗,還有可能危及你性命。
如果你沒有任何警覺性,真被他的那種「確認性偏誤」給暪混過去了,你的損失會大到難以想像。你不會想要這種結果。
正因如此,在長時間的演化之下,人類發展出了「擅長看出他人的錯誤和缺點」的心理機制,成為了讓整個族群延續至今的關鍵能力之一。
然而,現今人類社會老早就脫離了小型部落的型式,而是更為龐大又複雜的合作體系。
在這樣的體系裡,如果我們長時間地對自己的盲點不知不覺,不去試圖用客觀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很容易在處世上更為不利。
所以說,如果要對抗自己身上的「盲點」和「確認性偏誤」,那該怎麼做呢?
答案老早就呼之欲出了,就是利用我們另一個「善於找出對方錯誤的天性」──刻意地、主動地,請別人發揮那個天性,來指出我們的錯誤和盲點。
當然這個「別人」最好不要是隨便一個人,而是擁有以下幾項特質的人:
具有相當程度的知識,瞭解我們所處的情境和領域
人品值得信賴、誠實、正直,不會只說你愛聽的話
見多識廣,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
正好就跟《論語》裡孔子所說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相呼應。也許孔老夫子當時就是注意到人類擁有這些天性,才會鼓勵人們用這種方式來對抗它,讓自己進步。
畢竟演化,讓我們天生就比起瞭解自己,來得更加瞭解別人。
在這個層次上,我們累積知識、維持品德、建立別人對自己的信用,就更加有意義而且必要。
因為那不單單只是利己的自我修煉,更是為了能成為一個「優良視角」,來幫助他人。
我們都需要別人的眼睛,來把自己和世界看得更清楚、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