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攻讀碩士、博士的學生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就是在選定論文之時,被指導教授嚴格地質問:「你這題目的問題意識是什麼」?
而且曾經都因為同樣的問題而苦惱:「到底什麼叫『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Problematic)這個名詞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時常聽到,但是這意義總讓人似懂非懂,連維基百科裡也查不出個明確的所以然。
我只有大學學歷,在學時並沒有寫過論文,但好歹我也當過學生,完全明白事關畢業、茲事體大,每個人在這個情形下的基本心態肯定都是想交出一篇好的論文,不會有人故意想把事情搞砸。但我更能對大家的困惑與無奈感同身受:「叫我要注意問題意識,可是我根本連那是什麼都不知道啊?!」
回想起我 20 多歲時那懵懵懂懂的模樣,如果當時叫我去讀研究所的話,肯定也會卡在這裡,不斷地被教授釘,甚至而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被釘……
但是現在我會這麼認為:所謂的問題意識,其實就是「針對你的問題,進行脈絡思考」。
首先來定義一下,什麼叫「脈絡」?在幾個禮拜前的文章裡有介紹,所謂的脈絡就是「潛藏於事物表象背後的因果關係之網」。世間萬物從不單獨存在於世上,在我們所看得到的表面之下,它們都會以某種我們還曾未看到的形式與其他事物相互連結。
同樣地,我們所提出的「問題」本身也是如此,其背後必定有一整個脈絡,成為了一個起因和契機,來讓我們提出它。
那,「脈絡思考」又是什麼?也如同另一篇文章裡所說:就是「試著對眼前的事情提出許多更深入的問題,來挖掘其背後的因果關係和答案」。
也就是說,當我們試著對於「問題」本身提出更多的問題,好來爬梳其背後的脈絡時,整個提問的過程與答案,本身就是「問題意識」。
在《精準提問》這本書裡,作者洪震宇老師對於「問題意識」一詞是這麼定義的:
「問題意識」就是先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會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需要有一個清楚的問題前提、源頭、立基點、出發點。將想探索、解決的主要問題設定好,後續的問題才能扣緊這個出發點,往下延伸開展相關問題。
這也就是為何我會說「問題意識就是對著問題進行脈絡思考」,因為任何事物都有脈絡,「問題意識」就是問題本身背後的脈絡。
也許會有人想問:「可否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讓我們更了解問題意識是什麼呢?」
在這篇文章裡面,作者在攻讀碩士時所發生的一段小插曲,正好可以成為一個淺顯好懂的例子。
作者也曾經苦惱於這一詞的定義。在訂定論文題目後,雖然過了指導教授那關,但他還是對於問題意識的真正定義似懂非懂。直到有一天他跟另外一位老師吃飯,之後一起去逛百貨公司,此時他不經意地問到:「為什麼百貨公司的一樓,都是化妝品的專櫃啊?」
老師這麼反問他:「哦?那麼你認為如果百貨公司的一樓不該是化妝品專櫃,那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作者回答:「既然名為百貨公司,那麼它的一樓──也就是讓所有客戶一進來就會看到的門面,理所當然地要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商品才是啊!」
老師點了點頭:「嗯嗯……跟我的問題意識差不多。」
聽到「問題意識」這麼一個關鍵字,作者眼睛一亮,因為不只是他、好多同學都對「問題意識」這一詞的定義似懂非懂、或甚至是「根本不懂」,而現在這麼一個輕鬆寫意的閒談之中,自己就已經不經意地講出了問題意識了嗎?
於是作者繼續請教老師:「請問老師,我剛才有講出來我的問題意識了嗎?其實我自己都不太明白……」
老師說:「當然啦!你剛才不是說『百貨公司之所以叫百貨公司,那麼照理來說一樓就應該要陳列很多商品,來吸引更多客戶進來』嗎?這句話,就是你的問題意識。」
老師繼續解釋:「嚴格來說,那是問題的源頭,是問題意識的一部分。而如果你對著這個問題的根源有著更多的描述,比如:百貨公司原本的模樣、它的發展歷程……等等,你就會更清楚它的輪廓,也更能知道該如何解決它。」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為何百貨公司的一樓總是化妝品專櫃?」這是問題本身。而從這個問題為出發點、一切有關的背景陳述──也就是那位老師的補充說明──就是問題意識。
那些背景陳述,都可以透過「提出問題」的形式來達到。比方說,我們可以用眾所皆知的「5W1H」架構,來拆解以上那個百貨公司的例子,並整理出它的問題意識。
WHAT:百貨公司的一樓總是化妝品專櫃
WHERE:所到過的百貨公司都是這種現象
WHY:名為「百貨公司」,那為何一樓不是擺放著各式各樣、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化妝品?
WHO:作者並非行銷與通路領域專業,因此看到以上的現象,基於自己的理解而提出這樣的問題
WHEN:百貨公司的發展歷程是……?它原本就是這樣嗎?
單就故事裡的那個例子,問題意識大概就到這裡結束了。但實際上故事也可以有其他的發展,也就是說理論上而言問題意識還可以更深一層。
而同樣也用 5W1H 也拆解這種有可能的進一步發展,那就是:
HOW:查閱文獻,找尋有無相關研究論文;訪問業界人士或學者,詢問他對這現象的解釋
WHAT:調查百貨公司的發展歷史與源頭,看看是否一開始一樓就都是化妝品專櫃
WHO:調查一下這樣子的安排,主要為了要吸引什麼樣的客人?
WHERE:尋找看看世界上是否有著一樓不是化妝品專櫃、而是陳列著其他類型商品的百貨公司
我們可以看到,問題意識就是提出問題之前所看到、意識到的一切,同時也可以是提出問題之後、自己的行動和改變,以及由此導出的其他問題和行動方案。在能力與意識允許的範圍內,理論上這樣子的脈絡會一直延續下去。
其實,我們老早就在這麼做了,所以我們才會走到現在──只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就是「問題意識」而已。
之所以教授們總會要求學生在訂定論文題目之前閱讀大量的文獻,其實是在幫助學生建立這種脈絡意識。也就是讓學生們更瞭解這個問題的背景,也把自己投入其背後的整個脈絡之中,並瞭解前人已在這個脈絡上所累積的研究,也更能讓他們能在現有基礎上提出更新穎而有價值的問題。
更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也加入這個脈絡,成為其一部分,並且讓它發展得更為龐大和緊密。
問題意識,就是「發現這個問題之前,所發生的事」,以及「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我會去做的事」。同時也是告訴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為什麼我覺得這個問題重要到值得去花時間和精力來回答」。
特別是在需要說服他人的場景之時,問題意識就是別人願意支持我們的依據。讓別人更清楚我們的問題意識,就更容易讓別人讚同你,期待你的成果,並且跟你一樣認為它很重要,甚至加入你。
不好意思,因為某些事情,離原本預定的更新日期晚了兩天。希望各位還喜歡這篇作品的「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