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設計領域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標竿性企業:IDEO, 向來以極具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而聞名。據說世界上第一支兒童牙刷,以及蘋果電腦第一支滑鼠的問世,都出自於他們之手。
有一次,他們接受了一間醫院的委託要來改善院內病人的就醫體驗。
在雙方初次會議上, 原本醫院高層心想:「這麼頂尖的設計公司,肯定會給我們看到充滿美感的投影片之類的吧!」
結果 IDEO 的業務代表播放給大家的,只是一段長達六分鐘、一直照著院內的天花板、既乏味又無趣的影片。讓在座的院方人士傻眼。
原來,這是 IDEO 公司的設計師以病人身份住進醫院,躺在真正的病床幾個小時,一邊被人用擔架推來推去,一邊用攝影機錄下的片段。
「這種被當成貨物一樣搬來運去的體驗,就是病人們真正感覺到的!」所有醫院人士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影片想要傳達的意念:「病人想要的,就是被當成個『人』」。
於是,醫院開始進行各種措施,包括重新裝修天花板、營造更溫馨的氛圍;巧妙地在醫院的擔架上安裝後視鏡,讓躺著的病人也看得到醫護人員,增添信任感,
如此讓我們驚艷不已的巧思,IDEO 卻認為平凡無奇──他們認為自己只是使用了「換位思考」而已。
換位思考,是「視角」這種思考框架最普遍也最深入淺出的應用。用一句話來簡單解釋換位思考的定義,就是「使用對方的視角來看世界」。
也就是說,從對方的視角看起來,世界呈現出的是什麼樣貌?他所感受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換位思考,就是去揣摩這些事情。
換位思考這四個字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常常聽人提起,也許會認為這是一種很玄妙又高深、難以掌握的能力。
畢竟,「用別人的視角來看世界」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到老掉牙,但是具體而言,真的有那麼容易嗎?
這不就是在講說,不用自己的、而是要拿別人的眼球來「看」,用其他人的身體在世界過活──也就等於「不再當自己,而完完全全變成其他人」──除非說世上真的存在著投胎轉世這回事,否則想也知道這種事不可能啊!
過往的人生中,我遇過許多次這種情況(相信很多人也有類似的經驗)──被別人這麼說:「你根本沒有換位思考能力,要是你是我,你會怎麼想?」
不只是我,莊子也曾經被人說過類似的話,就是那個知名的典故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在那個故事裡,惠施問莊子:「你又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很快樂?」莊子這麼回:「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
這看起來像是詭辯,但就我看來有另一種解讀方式:這兩個人在互相質疑對方的換位思考能力。畢竟,沒有人曾經當過魚,莊子和惠施彼此也沒當過彼此。世界上從來沒有人,曾經當過自己以外的人類。
但就算如此,那句「沒有換位思考能力」其實說得並不精確。除非有著特定的先天性因素,否則只要是人類,或多或少都具備著最基本的換位思考能力。
這話怎麼說呢?因為只要是人類,必定有情緒,也必定有著「鏡像神經元」。
人類有著六種基本情緒:驚訝、厭惡、憤怒、恐懼、悲傷、喜悅,由大腦裡的「哺乳類腦」所掌控。情緒的產生,都是哺乳類腦為了讓我們更能針對外界的刺激與變化,好進行有效的反應。
情緒,是人類共同的經歷。人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必定經歷過這些基本情緒。
而鏡像神經元,在我之前的文章裡曾提及過,它不但讓我們可以感知進而模仿別人的動作,也能讓我們看到他人情緒表現時,產生類似的情感反應。
例如,看到別人哭泣時,我們會能夠理解到「他感到悲傷」,甚至也開始感到難過,因為這讓我們想起自己曾經的悲痛記憶。同樣地,當看到別人的笑容時,我們會知道「他們正在感到愉悅」。
這就是最基本的換位思考。
但如果是自閉症患者,就不是這樣了。據研究指出他們腦中許多部位的鏡像神經元缺乏活性,讓他們難以像一般人一樣揣度他人的心智與情緒。
因此,除非基於極為特殊的理由,換位思考其實是所有人類都具備的基礎能力。只是在程度和精確性上、以及在不同的面向上,每個人的換位思考能力有所不同。
那麼,如果我們不想要停留在基礎程度,而是要有意識地提升換位思考的精確性,該怎麼做呢?
其實 IDEO 的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提示:「模仿」──不單純只是坐在那裡揣摩對方的情緒,而是直接模仿對方的狀態。
這就是為何 IDEO 的設計師,明明沒病也要親自躺在病床上那麼久的緣故──他身體力行去模仿病人們的狀態,用身體來直接感受病人們在當下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和心情。在那個過程中,他也得到病人們的視角來看事情。
演員可能是換位思考能力最強、行動力最高的職業之一。有時他們為了對自己的角色換位思考,其行動力之高,甚至連犧牲身體健康也在所不惜。好萊塢演員之中,為了劇本需要,進行激烈的減重和節食而把自己瘦到影響健康、不成人形的例子,比比皆是。
當然,身體姿勢和狀態的模仿,在實務上有其極限。每當要對一個特定的人物換位思考,就要完全地把自己的身體或狀態變成跟他一樣,是不切實際的事情。好比說,我們不會為了同理被鯊魚咬到的人會有什麼心情,而蹤身跳下有鯊魚潛伏的深海裡。
那麼,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換位思考能力呢?簡單來說,就是「研究」。
就像演員會為了完全詮釋他的角色,他會詳讀劇本中所有對於該角色的描寫與細節,以及在劇本之外,也會極盡可能地深入研究該角色的性格、背景、人際關係,像是讓這個角色住進他身體裡那般。
小說家也是一種需要強大換位思考能力的職業。小說家筆下有許多角色,各有其不同的性格和背景,彼此之間有著複雜的人際關係脈絡。
而小說家擁有的角色太多了,不可能像演員一樣親身經歷筆下每個角色所過的生活和身心狀態。因此,小說家平時就會細膩而深入的觀察社會裡各種類型的人,與他們交談。同時也會大量閱讀,來累積對於眾生百態的深層理解。時而透過想像力加以輔助,設想特定性格的角色、會在特定情境下說出什麼話、有著什麼樣反應。
因此,小說家的腦海裡累積著各種不同人格的資料庫,好讓他在創作故事之時,能夠準確描繪出每個角色的行為和情感,就像他們不只在紙上、而是跟你我一樣真正活在這個世界上。
換位思考能力,就是綜合了我們人類的天賦能力:鏡像神經元,再加上對於特定個體的知識,讓我們就算沒有辦法變成別人,也能在某種程度上使用對方的眼睛和視角來看世界,感受他們的情緒,理解對方在特定情景中的想法和行為。
也許,換位思考的確有其極限。能夠揣摩他人,跟直接變成他人畢竟是兩碼子事。也許我們真的無法百分之百地理解對方的內心。
但,就算沒辦法百分之百,那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了嗎?
如果說,透過我們有意識的努力,讓我們能夠瞭解其他人的百分之八十、或甚至百分之六十,那又有什麼不好的呢?
我認為,換位思考不該是非黑即白、一翻兩瞪眼的事情,我們要用「光譜」的角度來看待它。
打個比方來說,如果換位思考能力是灰階表,最完美的程度是純黑、毫無換位思考能力是純白的話,那我們永遠不會是「純白」,我們要做的,是在適當的時候盡可能地達到「接近純黑的灰」。
以及,換位思考的真正目的,與其說是為了他人,更應該說是為了自己。
用他人的視角,來看到原本看不到的事實,好讓自己變得更加明白,把原本的世界看得更清楚一點。
病人想要的,就是被當成個『人』,真的是一针见血。